巴基斯坦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移植犢牛。黃樹叢/攝

近年來,憑借稀有奶源、高營養、醇厚口感等產品優勢,水牛奶正以更高頻率走向消費者餐桌。

水牛奶,顧名思義就是水牛產的奶。我們平常喝的牛奶主要是黑白花奶牛(也叫荷斯坦奶牛)產的奶。水牛奶的產量相對較低,但其營養價值卻非常高。

5月27日,皇氏賽爾公司在南寧市江南區根竹中巴奶水牛繁育示范牧場舉行了“全國首批巴基斯坦胚胎移植犢牛成果展示儀式”。今年4月,我國首批引進自巴基斯坦的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在根竹中巴奶水牛繁育示范牧場成功繁育出首批犢牛,這一成果不僅標志著中國與巴基斯坦農業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更探索出科技賦能種業振興的新路徑,為廣西特色奶水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緊密攜手

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

廣西作為全國最大水牛奶核心產區,擁有豐富的水牛養殖資源和悠久歷史,但水牛奶業發展面臨奶水牛優質種源總量不足、種源退化、奶源供給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水牛奶產業的發展。本土水牛通過傳統雜交方式改良產奶量,需要歷經12年,且雜交水牛的產奶效果十分有限,難以滿足水牛奶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亟需引進國外高產奶水牛種源或胚胎技術以優化遺傳性狀。

面對奶水牛產業“卡脖子”的種源難題,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巴兩國依托互補的農業資源優勢,開展深度合作。2023年,由皇氏賽爾公司負責實施的巴基斯坦水牛引種項目被列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境外重點項目和“中巴經濟走廊”首批農業項目。廣西農業農村廳、南寧海關等部門通力合作,通過整合廣西水牛研究所和廣西大學的科研力量,與巴基斯坦緊密攜手,在奶水牛胚胎繁育技術研發領域攻堅克難,成功在巴基斯坦生產出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并于2024年6月引進5000枚優質胚胎。2025年4月,首批50多頭巴基斯坦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移植犢牛順利出生。據了解,這批犢牛成年后每個泌乳期的奶產量在3~5噸/頭,較本土水牛的1.8噸大幅提升。同時,胚胎工程技術將品種改良周期從12年縮短至28個月,有效解決了我國奶水牛種質資源“卡脖子”問題。

協同創新

推動成果落地生“金”

當前全球水牛奶占原奶產量15%,預計2030年將提升至30%,而我國水牛奶產量僅占乳業總量0.15%,存在巨大市場缺口。缺口如何補齊,廣西能否把握先機?

開展協同創新,歸根到底是為了讓成果落地生“金”。中巴合作首批牛犢繁育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高產奶水牛核心種源空白,更構建起“境外引種—境內擴繁育種—聯農推廣”的智慧化育種體系。通過兩年多探索,項目形成的種質創新、智慧養殖、聯農帶農三大機制,推動中巴科技“聯姻”創新成果在廣西落地轉化。據測算,技術全面推廣后,廣西水牛奶產量有望突破50萬噸,有效破解了南方乳業“奶源不足”和“北奶南運”的發展瓶頸,同時帶動全產業鏈形成超千億元產值。到2027年可實現年培育5000頭高產奶水牛犢,帶動合作農戶戶均增收2.4萬元。

智慧升級

共繪種業振興新圖景

在中巴合作的基礎上,廣西正加速推進國家級奶水牛育種平臺建設。該平臺將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打造集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培育、技術研發與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建成后,將顯著提升我國奶水牛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同時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我國首批巴基斯坦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移植犢牛誕生,打破奶水牛種業遺傳資源依賴和技術壁壘,為南方草畜資源高效轉化提供了可復制的產業范式,更為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奶水牛種業升級貢獻了“中國方案—廣西樣板”。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隨著中巴合作的持續深化和國家級育種平臺的建成,廣西將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著力構建中國—東盟奶水牛種業創新高地,推動特色產業邁向新質生產力發展新階段,為保障國家奶業安全、促進農民增收作出更大貢獻,同時也為中巴農業合作譜寫新的篇章。

作者 | 廣西科普傳播中心 蔡良佳

來源: 大眾科普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