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6日,廣東全省新增報告2940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截至7月26日24時,今年全省累計報告4824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所幸均為輕癥,無重癥和死亡病例報告。
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7月25日發出全球警告:基孔肯雅熱病毒已在119個國家傳播,約550萬人面臨感染風險。這一1952年首次在非洲東南部發現的病毒性疾病,如今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威脅。
基孔肯雅熱的疾病特征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傳染病,與登革熱一樣,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該病最典型的三大癥狀為:突發高熱、劇烈關節疼痛和皮疹。
“基孔肯雅熱最標志性的癥狀是劇烈的小關節疼痛,以手腕、腳踝、手指為主。”一位傳染病專家解釋,“其名稱‘基孔肯雅’即非洲土語‘彎曲’之意,形象描述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彎腰屈背的姿態”。
與登革熱相比,基孔肯雅熱有兩大不同特點:潛伏期短,傳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熱傳播快兩到三倍。皮疹形態也不同——基孔肯雅熱患者在發病2-5天后,軀干、四肢伸側及手掌/足底會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間皮膚正常。
在預后方面,大多數患者為輕癥,1-2周內可自行恢復。但約百分之幾的患者關節痛可持續數月甚至一年以上。
南北差異:北京的低風險與防控策略
面對南方省份的疫情,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7月26日和28日連續發布提示:本市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熱的風險極低。
“北京沒有埃及伊蚊,主要的蚊種是淡色庫蚊,白紋伊蚊比例較低,歷年也未在本市蚊蟲中檢測到基孔肯雅熱病毒。”北京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即使有病例輸入北京市,只要做好防蚊滅蚊和個人防護,就可以有效防控”。
北京市疾控中心特別介紹了白紋伊蚊的特征:一身黑色,腿上和身上都有明顯的白色斑紋,尤其一條清晰的白線從頭頂一直延伸到背上,人們日常稱之為“花蚊子”。
這種蚊蟲在北京叮人的高峰期主要在早晨6-8點和傍晚17-19點,屬于典型的“晝行蚊”。
北京已采取積極防控措施。首都環境辦聯合市愛衛辦組織全市開展統一滅蚊蠅活動,將6月23日-27日、7月21日-25日、8月25日-29日和9月22日-26日定為全市統一滅蚊蠅活動周。
監測數據顯示,經過前期滅蚊,7月上旬全市蚊子成蟲密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
專業醫療建議
目前尚無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效藥物,治療以退熱、關節炎止痛、緩解皮疹瘙癢等對癥治療為主。
專家特別提醒:在未排除登革熱之前,不建議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藥物,以免因用藥不當而加重病情或引發其他不良反應。兒童更應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物退熱。
若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熱疑似癥狀,特別是近期有疫情地區旅居史的人員,應及時就醫并主動說明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
對于計劃前往熱帶、亞熱帶地區旅行的人群,出行前應查詢目的地蚊媒疾病發病情況,準備淺色長袖衣褲和有效驅蚊劑,盡可能選擇配備紗窗紗門的住宿場所。歸國后14天內應做好健康監測,若出現相關癥狀及時就醫。
可防可控的公共衛生應對
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不會人傳人。“滅了蚊子,就能斬斷傳播鏈!”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段蕾蕾強調。
普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及寄生蟲科主任方霞表示:“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均是伊蚊傳播,伊蚊是依靠積水繁殖后代的,預防關鍵是滅成蚊、清積水、避免蚊子叮咬”。
隨著各地防控措施的落實和公眾防護意識的提高,這場由蚊蟲引發的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專家呼吁,每個人都應成為“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從清除身邊積水做起,共同營造清潔安全的生活環境。
來源: 醫學前沿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