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久雨初霽的武漢迎來一群雀躍的小客人。在翹首以盼整整532天后,鄂州市實驗小學20名學生代表終于踏入了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觀測站,見到了他們心心念念的“孫爺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孫和平。這場由孫院士親自關心、一手促成的頂尖科研基地研學之旅,不僅圓了孩子們純真的夢想,更開啟了一次奇幻的科學探索。

這場會面,源于2024年1月12日在湖北武漢啟動的“百名院士進百校”活動。在首場報告會上,孫院士與武漢經開外國語學校、鄂州市實驗小學等4校的孩子們進行了一場跨越空間的對話。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問題與孫院士耐心的解答,點燃了他們對科學的無限向往。鄂州市實驗小學同學們問:“我們能不能來武漢親眼看看院士爺爺?”這個源自孩子的樸素愿望,深深烙印在孫院士心中。值此孫和平院士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之際,孫爺爺鄭重發出邀請,“同學們,歡迎你們!”

一、參與對話院士、連線南極、重力實驗

小學生:我也要做科學家

28日上午,在國家級科學觀測堡壘里,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和鄂州市實驗小學的同學們化身小小科學家,開啟了一場干貨滿滿的奇幻探索。

與院士爺爺面對面:

和院士對話

孩子們拋出的問題充滿童趣

“孫爺爺,重力測量可以探測地下礦產資源嗎?”

“請問現在有沒有手段能夠預防地震?”

孫院士用生動的語言一一解答

一個孩子聽后,情不自禁地說:

“我以后也要當科學家!”

這稚嫩卻堅定的宣言

引發現場一片共鳴和點贊

重力之謎初體驗:

在專業科研人員的引導下

同學們親身體驗了零長重力彈簧拉制

“為什么我跳起來重力值就變了?”

“要是地球重力突然變小

我們是不是就能飛起來?”

在觀測儀器前

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提問

與精確嚴謹的科學數據

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穿越萬里連線南極:

當視頻信號成功接通

遙遠的南極科考站時

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與冰蓋上的科考隊員對話

“南極的冰有多厚?”

“是中間的厚還是兩邊的厚?”

萬里之外的科考隊員

與眼前興奮的小臉同框

南極的宏大圖景與人類探索的勇氣

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孩子們眼前

二、獻上非遺剪紙和文創《星河集》

院士爺爺: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禮物

活動現場暖意融融。鄂州市實驗小學的同學們將精心準備的作品獻給孫院士:一幅栩栩如生的非遺剪紙《龍的傳人》,象征著中華文化血脈的傳承;一本原創圖文作品《星河集》,則用充滿想象力的圖畫和文字描繪出同學們對浩瀚宇宙的向往和對孫院士等科技工作者的敬仰。

孫院士接過這兩份特別的禮物,驚喜與感動溢于言表。“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他動情地說,聲音微微發顫,“謝謝同學們!”

三、院士贈詩:紙短情長寄厚望

感動在孫院士心中化作澎湃的詩情,他現場朗誦了自己創作的詩,贈予這群讓他牽掛又喜愛的少年:

熱愛自然探秘萬象,

科海揚帆求索無疆。

學校筑基以識為梁,

筑夢未來展翅云翔。

孫院士還特意把“贏”字送給同學們,希望同學們成為人生贏家:“贏由亡、口、月、貝、凡組成,‘亡’是指付出勞動,‘口’是指要誠實,‘月’代表實踐,‘貝’是取財,‘凡’是平凡。我用了兩種顏色,寓意雙贏,希望你們和同學、未來的同事相互幫助、共同發展。”

記者手記:

這是一次跨越532天的夢想兌現,更是一場科學與童心的雙向奔赴。從親手觸碰精密的儀器,到對話萬里之外的南極勇士;從獻上承載夢想的禮物,到收獲院士爺爺珍貴的詩行,“科學家”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變得可親可感、有血有肉。當頂尖科學家的智慧與情懷,如此溫柔而堅定地注入少年心田,我們仿佛已能預見,那被詩意點亮的科學夢想,終將如星辰般在未來中國的蒼穹璀璨綻放。

通訊員:吳宇明 胡子君 鄧明莉 劉爽 肖婷 沈小瑛

記者:姚安琪 王菁

編輯:李艷

責編:胡錦紅

編審:趙培堅

來源: 武漢教育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