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混凝土打印時,為何設計打印10層卻在第8層就坍塌?傳統預測模型常因忽略打印層自重壓縮變形,導致誤差高達146%。近日,東南大學團隊研發出一種非線性建造速率預測模型,通過考慮打印絲材的彈性壓縮效應,將3D打印混凝土的破壞高度預測誤差降至5.4%-10.5%。這項發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的研究,為高層建筑3D打印施工提供了更精準的“安全計算器”。
打印層“隱形坍塌”:傳統模型的致命盲區
3D混凝土打印(3DPC)通過層層堆疊建造復雜結構,無需模板,被譽為“建筑業的革命”。但打印過程中,每層混凝土絲材需承受上方所有層的重量,就像“疊羅漢”時底層人被不斷加壓,會發生微小但累積的彈性壓縮。傳統模型假設每層高度均勻,將建造速率簡化為線性增長,如同“假設每塊積木都不會被壓變形”,導致預測結果與實際偏差巨大。
“比如設計打印20層,實際可能在15層就因底層壓縮過度而坍塌。”研究團隊解釋。實驗顯示,采用線性模型時,兩種打印材料(V0和V1)的預測誤差分別達42.1%和146%。這種“算不準”不僅浪費材料,更可能引發結構安全隱患——2023年某建筑3D打印項目就因預測偏差導致墻體傾斜,被迫拆除重建。
破解“壓縮密碼”:給模型裝上“變形傳感器”
團隊通過三組創新實驗,為模型補上了“壓縮變形”這一關鍵拼圖:
第一步:測量絲材“抗壓能力”
采用無側限單軸壓縮試驗(UUCT),測試不同長徑比(L/D=0.25至2)的新鮮混凝土試件。結果發現,絲材的“綠色強度”(打印初期強度)隨長徑比減小呈指數增長(如L/D=0.25時強度是L/D=2時的1.3倍),而楊氏模量則線性增加。這意味著矮胖的打印層(L/D<1)比瘦長試件更抗壓,傳統用L/D=2試件的測試數據會低估實際強度。
第二步:捕捉“層壓累積效應”
通過空心圓筒打印實驗觀察到,前幾層絲材受打印頭擠壓保持設計高度(12mm),但隨著層數增加,底層在自重下逐漸壓縮,就像“彈簧被持續按壓”。當累積壓縮量達8mm(臨界高度差)時,打印頭無法再維持設計高度,絲材開始“自由生長”至20mm(噴嘴直徑)。此時,建造速率從非線性轉為線性,這個轉折點被稱為“臨界層n0”。
第三步:構建非線性預測模型
基于臨界層和壓縮變形規律,團隊推導出非線性建造速率公式。該模型將打印過程分為兩段:前n0層因壓縮呈非線性增長,n0層后轉為線性。例如,不含鋼纖維的V0材料n0=5層,含鋼纖維的V1材料n0=10層,與實驗結果誤差僅1層。
誤差從146%到5.4%:新模型如何“校準”打印高度?
實驗驗證顯示,新模型預測精度顯著提升:
- V0材料:傳統線性模型預測27層,實際僅打印19層,誤差42.1%;新模型預測17層,誤差降至10.5%。
- V1材料:傳統模型預測78層,實際打印37層,誤差146%;新模型預測35層,誤差僅5.4%。
“關鍵在于把‘靜態積木’變成‘動態彈簧’。”團隊指出,新模型首次量化了壓縮變形對建造速率的影響,通過修正強度因子(FAR)和臨界層參數,讓預測更貼近真實打印過程。例如,含1%鋼纖維的V1材料因纖維增強了抗變形能力,臨界層n0從5層增至10層,可打印層數翻倍。
未來展望:讓3D打印混凝土“又快又穩”
這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已在某地鐵管片3D打印項目中試用。團隊表示,下一步將結合時間依賴性材料性能,優化模型在大型結構打印中的適用性。“比如打印高層建筑時,混凝土強度會隨時間增長,需動態調整壓縮參數。”
來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