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三角測量法是荷蘭天文學家和數(shù)學家斯涅耳1615年首創(chuàng)的。知道一個邊和兩個角,便能推算出三角形的另外兩個邊。而通過相依相生的連環(huán)三角,就可以丈量出千百公里的廣袤大地,繪制出精確地圖乃至推算出地球的圓周。
斯涅耳三角測量法原理
1615年荷蘭天文學家、數(shù)學物理學家維利伯德·斯涅耳發(fā)明三角測量法
莫佩爾蒂以托尼奧河口半島上的教堂鐘樓為起點向北推進。雖然河流方向正好和經(jīng)線一致,但沒有理想的標記物可供參照,科考隊只能鉆進人跡罕至的吉蒂斯瓦拉山脈。他們伐倒古松剝掉樹皮,在遙遙相望的峰頂搭起醒目的圓錐狀窩棚作為觀測點。露營生活幕天席地,蚊蟲、吸血蠅輪番叮咬,狼群和熊頻繁出沒,甚至山火燒掉了建起的觀測目標。當嚴冬來臨時,他們在托尼奧河封凍的冰面上開出一條14公里的基線,夜間憑借微弱的極光繼續(xù)工作。零下45攝氏度的嚴寒,只有白蘭地保持液態(tài),但喝上一口就會把嘴唇和舌頭凍在金屬杯子上而扯破皮肉。
拉普蘭科考隊在北極雪原搭起帳篷安身
拉普蘭科考隊搭建標記
莫佩爾蒂和同伴靠滑雪板和馴鹿雪橇在銀色世界穿行,窩棚經(jīng)常被大雪封埋。漫長的極夜中,他們仍用天頂儀和望遠鏡觀測星座鎖定緯度,并發(fā)現(xiàn)時鐘每天比巴黎快59秒。1737年6月,莫佩爾蒂完成了1.02度經(jīng)線長度測量,取道丹麥返回巴黎,歸途乘坐的商船在波羅的海風暴中遇險漏水,科學家們奮不顧身搶救觀測資料和儀器設備。一年多的北極之旅讓莫尼爾身患重病,莫佩爾蒂也留下了終身的健康損害。
拉普蘭科考隊乘坐的雪橇
拉普蘭科考隊在測定基線
來源: 播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