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體重管理門診,孫貴香教授經常碰到這樣的患者——明明吃得很清淡,運動也沒少做,為什么大肚腩還是下不去?

事實上,許多人的問題可能藏在吃飯順序里——先扒兩口飯、再夾兩塊肉,狼吞虎咽,吃的津津有味……看似尋常的習慣,卻可能導致血糖飆升、脂肪悄悄堆積。

那么,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中醫視角:飲食養生的中醫智慧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肥胖與脾胃運化失常、痰濕內蘊密切相關。而調整進食順序,正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身體更好地消化食物,減少“垃圾”堆積的有效方法。

現代研究證實,調整進食順序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強飽腹感,對控制體重、穩定血糖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科學解碼:最佳吃飯順序“四步走”

順序一:飯前喝湯醒脾胃

在正式進食前,為消化系統做好溫和的鋪墊至關重要。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提出:“胃喜潤惡燥”,飯前喝一碗清淡的湯(如冬瓜湯、紫菜蛋花湯)。

不僅能潤滑消化道,還能提前給大腦發送飽腹信號,避免后續暴飲暴食。但減肥時,要避開濃湯、高脂老火湯,比如花膠老雞湯、奶油蘑菇湯、羅宋湯等,防止熱量超標。

順序二:多樣蔬菜補纖維

當消化道被喚醒后,接下來要為身體注入優質的“纖維屏障”。此時進食綠葉蔬菜、菌菇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它們體積大、熱量低,能快速填充胃部空間,減緩糖分的吸收速度。

從中醫角度看,蔬菜具有疏通的特性,有助于化解油膩,減少痰濕生成,尤其適合體脂偏高的人群。此外,中醫理論有五色入五臟之說,每餐搭配不同顏色的蔬菜更佳:青色蔬菜入肝,如青菜、菠菜,能疏肝理氣、幫助身體排毒;紅色蔬菜入心,如紅棗、番茄,能補血養心、促進氣血循環;黃色蔬菜入脾,如南瓜、玉米,可健脾和胃、增強消化吸收;白色蔬菜入肺,如百合、蓮藕,可潤肺生津、緩解呼吸道干燥;黑色蔬菜入腎,如黑豆、木耳,可補腎益精、強化骨骼與生殖系統。

順序三:優質蛋白保營養

當胃部已有一定飽足感時,再適量攝入魚、雞胸肉、豆腐等優質蛋白,既能保證營養吸收,又能避免攝入過量。中醫提倡“蒸煮燉”的烹飪方式,能夠在保留食材本性的同時,符合“少油少鹽少糖”的養生原則。

順序四:最后主食充碳水

當前三步完成營養與飽足的雙重構建后,此時再吃主食,身體對碳水的需求已自然降低,可有效控制精制米面的攝入量。在我們日常減脂時,建議選擇藜麥面、蕎麥面、糙米、燕麥等粗糧作為主食,在機體消化的過程中,這些粗糧釋放糖分的速度較為緩慢,更有助于血糖穩定。

小結:小改變,大健康

養生不在遠方,就在一粥一飯的溫柔對待里。脾胃是健康的土壤,我們一起用三餐耕耘,改變吃飯順序,靜待氣血充盈、悄悄變瘦的美好蛻變

中醫養生強調“食飲有節”,換個吃飯順序就能讓脾胃運轉更高效。同時,要注意控制每餐食量,避免過量進食加重脾胃負擔,保持七分飽為佳。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體重降了,血糖穩了,餐后不困了,連皮膚都透亮了!試試看,今天晚餐就從先喝一碗清湯開始吧!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學會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 高鈺萱 尹慧 劉思潔 謝林村 陳軍 孫貴香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香瀾醫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