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貞文 林聲華

單位:集美大學

說到海洋中的污染

我們通常會聯想到

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

工業和生活污水

化學物質泄露等形式的污染

但你知道嗎?

水下噪音也是海洋環境中

一種重要的污染源……

在陸地上,建筑工地的轟鳴、高架橋上的車水馬龍、街道的熙熙攘攘……我們早已對這些城市噪音司空見慣。

很多人對海洋噪音的認識仍是停留在海洋的表面,我們往往認為海洋是寧靜的,大多數生命都安靜地生活在海底。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2022年3-4月,寧上高速(霞浦至福安段)東吾洋特大橋橋墩施工現場,正實施沖擊打樁作業。隨著打樁沖擊錘的啟動和持續錘擊,附近漁民紛紛反映網箱養殖的大黃魚出現涌出水面、甚至翻肚等異常現象。

這是怎么回事?

霞浦縣高速指揮部、大黃魚協會、地方政府迅速趕到現場展開實地調查。初步調查顯示:打樁錘開錘之后,施工海域內的12個調查養殖區的大黃魚受到振動和水下沖擊波的影響,紛紛躍出水面,反應異常劇烈,有部分魚甚至翻白死亡,直至停止錘擊之后,魚群才漸漸恢復平靜。本次調查中,養殖區魚排距離打樁位置約500m~5000m不等。


東吾洋特大橋所在位置示意圖


東吾洋特大橋效果圖


打樁時,距離打樁點3000m的網箱養殖大黃魚紛紛躍出水面現場照片(左圖:打樁前網箱的魚兒正常游 右圖:打樁時魚兒受驚嚇而擠在一起或肚子翻白)

其實,早在明朝嘉靖年間,人們就已經對海洋噪音有所研究,并利用噪音捕魚。

那時,漁民在發現大黃魚魚群后,便將幾十條漁船圍成半圓圈,繼而“敲罟”以棒槌敲擊船板,致使大小魚昏死,從而一網打盡。古時的漁船多為木制,棒槌敲擊聲震耳欲聾,甚至有穿云裂石之勢。大黃魚屬石首魚科,其耳膜內有耳石,起到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敲擊聲與大黃魚耳膜內的耳石產生共鳴,使魚失去平衡,紛紛翻仰于水面。


敲罟捕魚示意圖

1959年,由于敲罟捕魚對魚類資源破壞嚴重,被明令禁止。歷經上世紀50年代敲船漁業發展、60至70年代大量產卵期成魚和幼魚被過度捕撈后,野生大黃魚資源急速衰退。究其原因,除了人心貪婪的因素外,“水下噪音”這一武器的威力也是可見一斑。


大黃魚受水下噪音影響而導致死亡

當我們把將類似于“水下聽診器”的接收儀器放入水中時,可以發現,無論在海洋的哪個角落,都從未是寂靜的。具有敏銳的聽覺系統和回聲定位系統的鯨豚類哺乳動物,水下噪音對它們的影響尤為顯著。


鯨豚類受水下噪音影響而導致“內傷”死亡

即便人類,都難以忍受尖銳的噪音,就算是低頻噪音,也不堪其擾。**同理,對于海洋生物而言,噪音的影響是巨大的。**人類受到噪音侵擾,可以投訴,尋求解決。但海洋生物卻無法逃離,只能默默承受,直到受到傷害。

**如何解決海洋工程噪音污染?**為解決海洋工程噪音污染問題,相關研究團隊構建了“水下聽診器”,即水下聲學監測系統。

在各類海洋工程施工前提前進行環境背景調查、聲學預測和影響評估,合理規劃施工時間和區域,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干擾。在工程建設期和運營期開展水下噪音的立體監測,實時了解水下噪音的分布和變化情況,為海洋工程的順利施工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支撐。

其意義有:**一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減緩水下噪音污染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二是解決漁業養殖和工程建設的糾紛,**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三是在海洋工程建設過程中,直接指導施工,為海洋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同時為漁業和工程建設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水下聲波監測現場

來源: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