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照鏡子時

發現過這樣的紅色斑疹

——中心一個小紅點

周圍延伸出細小的紅血絲

像一只趴在皮膚上的

“紅色蜘蛛”?

需要注意的是

皮膚上出現這種“信號”

可能是肝出問題了

**7月28日是第15個世界肝炎日,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社會共治 消除肝炎”。**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承擔著代謝、解毒、免疫防御等重要任務,對維持生命運轉至關重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守護肝臟健康?

**“蜘蛛痣”是肝炎的征兆?**有人說,皮膚出現蜘蛛痣或肝掌就是肝炎的征兆,這種說法是真的嗎?醫生介紹:

  • 肝掌是在大魚際和小魚際部位形成的一些特別發紅的表現。很多肝掌有特別清晰的界限,僅在大魚際和小魚際部位存在,非常典型。
  • 蜘蛛痣形似一個蜘蛛,一般會在前胸和頸部見到,中間有一個特別小的血管聚集區,如果拿筆尖輕輕點按,周圍這些“爪子”就會全部消失。

**蜘蛛痣和肝掌確實是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常見的皮膚表現,**出現這些癥狀和肝臟對雌激素代謝能力下降有關,導致了毛細血管的擴張,但也不能絕對認為只要有蜘蛛痣或肝掌就是得了肝病。

醫生表示,其他疾病包括胃腸道疾病也會出現類似癥狀,在臨床上如果有肝掌或者蜘蛛痣的表現,建議到醫院做肝功檢測,以排除肝炎。

**肝炎分為哪些種類?**病毒性肝炎具有傳染性,由肝炎病毒引起,包括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和戊型(HEV)肝炎。其中:

  • 甲肝和戊肝主要經消化道傳播,比如食用了污染的食物或水;
  • 乙肝和丙肝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
  • 丁肝的傳播途徑與乙肝相似,與乙肝病毒同時感染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礎上才能感染。

日常生活接觸,如握手、擁抱、在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不會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

非傳染性肝炎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藥物或毒素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

生活中哪些習慣最傷肝?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肝臟疾病患病人群處于攀升狀態,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而且沒癥狀不等于肝臟健康,早期肝病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病因很大程度源于日常不良習慣。

生活中,最傷肝的習慣是↓↓↓

  • 過量飲酒

長期大量飲酒是導致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酒精會直接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脂肪堆積,長期可發展為脂肪肝、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 不合理用藥

過量或不當使用藥物會給肝臟增加負擔。可能導致肝臟受損,甚至出現藥物性肝損傷。

  • 經常熬夜

熬夜會擾亂生物鐘,使肝臟的自我修復和排毒功能受阻。

  • 飲食不健康

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飲食結構容易導致脂肪肝。

  • 缺乏運動

長期久坐或缺乏鍛煉會導致體內脂肪堆積,使肝臟負擔加重,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

愛護肝臟,該注意攝入哪些營養?- 肝臟的“生命之源”:維生素B群

B族維生素中的B1、B2、B6和B12不僅能夠幫助肝臟合成重要的酶,還能促進肝臟對脂肪和糖類的代謝,減輕肝臟負擔。雞肉、魚類、蛋黃、綠葉蔬菜和豆類都富含B族維生素。

  • 肝臟的“防護罩”:抗氧化物質

肝臟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很多自由基,它們對細胞的攻擊,可能會導致肝臟細胞損傷,甚至誘發肝病。而抗氧化物質相當于給肝臟穿上了一層“防護罩”,能夠清除自由基,減輕對肝臟的負擔。

最常見的抗氧化物質是維生素C、維生素E和類胡蘿卜素,如橙子、藍莓、胡蘿卜、菠菜、堅果等食物。

  • 肝臟的“修復材料”:優質蛋白質

充足的優質蛋白質供給能夠幫助肝臟更好地修復自身。

優質蛋白質指的是含有所有必需氨基酸的蛋白,如魚、雞胸肉、蛋白、豆腐和低脂乳制品等食物。

來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