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后的下午,一群小學生到竹林里玩耍。走著走著,一個小朋友忽然驚叫了一聲:“哇,這是什么東西?”聽到叫聲后,其他小朋友都呼啦啦地圍了過來,只見竹林一處地上長著五六棵頭頂墨綠色“小帽”,身穿白色“連衣裙”的東西。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說:“這是什么啊?以前都沒有看到過”,“太漂亮了,我們能不能把它帶回家種在花盆里呢?”

最后,還是平日里最愛看書,被大家稱作“智多星”的小楊嘀咕了一句:“這個應該是蘑菇的一種。”唯一的女孩子小美質疑道:“智多星,不對吧,我們之前見過的蘑菇可都是不穿這種裙子的。”小楊一下子也沒了主意:“我也不確定,要不我們摘一棵,給楊老師看看。他是生物老師,肯定知道的。”

就這樣,同學們小心翼翼地將蘑菇從泥土中挖了出來,雙手捧著向楊老師家走去。楊老師將大家請入后,很快弄明白了同學們的來意。楊老師扶了下眼鏡,然后微笑著對大家說:“你們拿來的這個東西叫竹蓀,是蘑菇(別稱蕈菌)的一種,不僅可以食用,而且還很美味。它還有其他兩個名字——竹參和竹笙,在蘑菇界中素有‘山珍之花’、‘菌中皇后’,以及‘雪裙仙子’之美名。”

楊老師喝了口水,接著說:“竹蓀多生長在枯竹的根部,是一種隱花菌。營養豐富,滋鮮味濃,自古就同銀耳和猴菇菌等被列入‘草八珍’。”看著孩子們一個個嘴饞的樣子,楊老師突然話鋒一轉,認真地說:“你們這些小饞蟲都給我記好了,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在我國發現的毒蘑菇(又稱毒蕈)早已超過了一百種。其中,高毒性的‘毒物’也大有‘菇’在。比如:鵝膏菌、毒蠅傘、狗尿苔、大鹿花菌和赭紅擬口蘑都是常見的毒蘑菇。毒蘑菇誤食后如果醫治不及時,就會死亡。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在外邊采到什么就都拿回家吃啊!”

看到同學們紛紛點頭,楊老師微笑著拋出了一個問題:“輪到我問你們了,蘑菇屬于什么種類的生物?”這下同學們傻眼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個都是想說但又不確定的樣子。最后,大家推舉智多星作為代表回答。他說:“肯定不是動物,因為蘑菇不長肉。我覺得應該屬于植物,媽媽有時帶我去菜市場,我看到蘑菇都是當蔬菜來賣的。”大家覺得小楊說的有道理,頻頻點頭,還有給他豎大拇指兒的。

但是,楊老師卻笑著搖了搖頭,說:“首先動物是可以排除掉的,但蘑菇也不是植物,它們沒有葉綠體和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它們都是異養型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能夠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物質,進而吸收利用,它們屬于微生物。”

智多星很快舉起手來,不服氣地說:“楊老師,微生物我知道的。像細菌、病毒和真菌就屬于微生物。但是,微生物不都是些個體微小,肉眼不可見或看不清楚的小不點兒嗎?”

楊老師點點頭說:“不愧是智多星啊,懂的還真不少哩。你說的沒錯,絕大多數的微生物都是個體微小的,有的甚至只有十幾或幾十納米大。但是還有些微生物確是肉眼可見,人們將其稱為大型真菌。像我們常吃的金針菇、蟹味菇、口蘑、平菇,以及你們今天采到的竹蓀都屬于此類。而且告訴你們,有的大型真菌比這些蘑菇還要大許多哩。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真菌長約10米,寬近90厘米,厚約5厘米,重量高達500千克(半噸)!這種真菌名為橢圓嗜藍孢孔菌(隸屬擔子菌門,銹革孔菌科),最早由北京林業大學崔寶凱和戴玉成發現。同學們你們說,蘑菇是不是微生物中的巨人,橢圓嗜藍孢孔菌又是不是大型真菌中的巨人呀?”

戴玉成研究員手持部分子實體樣品

世界上已知的真菌種類逾12萬種,其中可以形成大型子實體(高等真菌的產孢構造,由已組織化的菌絲體組成)或菌核(真菌生長到一定階段,菌絲體分化、糾結在一起形成的顏色較深且堅硬的顆粒)組織的超六千種,可供食用的逾兩千種,可大面積人工栽培的也已有幾十種。

我國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種類在一千種上下,可人工栽培的逾五十種。金針菇是當前工廠化種植最為成熟的品種,而實際上人們餐桌上的金針菇也都是人工種植的。

人們在感嘆微生物物種之豐富,形態之多樣的同時,可懷著感恩的心,細細品味這些珍饈美味,其中滋味必定美妙。

-END-

本文為《胖魔王的微生物陣地》首發,任何媒體轉載時須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陣地》名稱及微信號。未經許可,嚴禁對包括標題在內的任何改動。

文中圖片大部分引自網絡,如不慎侵權請告知。歡迎朋友們就內容進行斧正,一切為了更好的科普。

來源: 胖魔王的科普陣地

來源: 胖魔王的科普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