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古琴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承載著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四川博物院珍藏的唐代“石澗敲冰”七弦琴,不僅是現存稀世唐琴的代表之一,更因跨越千年的歷史沉淀與人文故事,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瑰寶。
它的形制與工藝是盛唐氣象的縮影,“石澗敲冰”七弦琴長122.7厘米,琴身呈狹長木質音箱,頭寬尾窄,線條流暢,體現了唐代古琴渾厚古樸的典型風格。琴面略呈弧形,外側鑲嵌圓形螺鈿十三徽,象征音律與天象的對應;底部開“龍池”“鳳沼”二孔,寓意“天地萬象”,展現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琴體通身布有蛇腹斷紋與梅花圈紋,這些自然形成的漆面裂紋是年代久遠的標志,也是唐代鹿角灰胎工藝的見證。雖歷經千年,琴面仍可窺見唐代斫琴匠人對選材、髹漆的精益求精。據記載,唐代蜀地制琴技術冠絕天下,雷氏家族所制“雷琴”更是名動四方,“石澗敲冰”雖未明確出自雷氏,但其形制與工藝無疑承襲了盛唐的巔峰技藝(圖1)。
圖1.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的唐琴“石澗敲冰” 圖片來源:網絡
琴上的銘文與傳承也是跨越時空的人文印記。 琴底首部陰刻行草“石澗敲冰”四字,喻其音色如“金石相擊,清冽似冰”,而“龍池”下方的篆書“玉泉”方印,則揭開了一段傳奇收藏史。經故宮博物院專家鄭珉中考證,此印與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玉泉”私印完全吻合,證實此琴曾為耶律楚材(圖2)珍藏。
耶律楚材不僅是輔佐成吉思汗的治國能臣,更以“琴癖”著稱。他擅彈《廣陵散》,追求“叩弦聲自無中出”的境界,晚年隱居北京玉泉山,故將藏琴刻以“玉泉”印記。其逝世后,家產僅余“名琴數張”,足見此琴在其心中的分量。這一跨越遼、元、明、清的流傳脈絡,為“石澗敲冰”增添了厚重的歷史人文價值。
圖2.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才 圖片來源:網絡
這架古琴是唐琴研究的活化石,蘊含極高的學術和藝術價值。目前海內外存世唐琴僅20余張,如故宮博物院的“九霄環佩”、湖南省博物館的“獨幽”等,每一把均為無價之寶。“石澗敲冰”不僅音色純正圓潤,更因保存完好,成為研究唐代音樂、工藝及文人生活的重要實物。1951年,此琴由收藏家藍敬禮捐贈四川博物院后,即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并于1991年赴新加坡參展,引發國際關注。其形制、斷紋與銘文為鑒定唐琴提供了標準參照,而耶律楚材的收藏史則揭示了古琴在民族融合中的文化紐帶作用。正如文博專家所言:“一琴足以撐起一座博物館。”
“石澗敲冰”七弦琴承載著盛唐的藝術氣象、元代的民族交融,以及歷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它不僅是樂器,更是一件凝聚中華文明精髓的“時間膠囊”。今日,當我們透過博物館的玻璃展柜凝視它時,耳邊仿佛仍能聽見千年前的山澗流水與冰泉叮咚,感受那份超越時空的靜謐與曠達。
來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