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養殖量最大的家禽,雞的遺傳多樣性研究一直是畜牧業關注的焦點。我國中國農業大學團隊最新研究構建了首個雞圖形化泛基因組,整合了12個雞種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相比傳統線性基因組,結構變異(SV)檢測效率提升超3倍。這項發表于《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研究,不僅揭示了白來航雞高產蛋性能的遺傳機制,還發現了藏雞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關鍵基因變異。
從“單一地圖”到“全景導航”:泛基因組破解遺傳多樣性難題
傳統雞基因組研究依賴單一線性參考基因組(如GRCg6a),就像用一張固定地圖描述所有地區,難以捕捉不同品種的獨特遺傳變異。而圖形化泛基因組則像“基因地圖集”,以紅原雞基因組為基礎框架,融入白來航、藏雞、烏骨雞等11個品種的遺傳信息,最終形成包含4371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913萬個插入缺失(indel)、31.7萬個短結構變異(50-1000bp)和5.5萬個長結構變異(>1000bp)的復雜網絡。
“這相當于給每個雞種建立了專屬‘基因身份證’。”研究團隊解釋,圖形化泛基因組通過節點(變異位點)和邊(連接關系)存儲遺傳信息,能同時展示不同品種的DNA序列差異。實驗顯示,該方法對低深度(7-15倍)測序數據的比對率超98.8%,檢測到的結構變異數量是線性方法的2-3倍——比如白來航雞中,線性方法僅發現3246個SV,而泛基因組方法識別出9944個,其中666個為該品種獨有。
白來航雞“高產密碼”:CLOCK基因插入與卵泡增殖基因缺失
作為全球主要蛋雞品種,白來航雞年產蛋量可達300枚以上,其遺傳機制一直是研究熱點。團隊通過泛基因組分析發現,白來航雞特有結構變異中,52.4%為插入、47.6%為缺失,20.7%位于外顯子區域。其中,CLOCK基因(生物鐘調節因子)內含子區的661bp插入尤為關鍵——該基因與BMAL1形成的蛋白復合體可激活卵巢中STAR基因的轉錄,促進孕酮合成,直接影響卵泡發育。
另一重要發現是MKI67基因(細胞增殖標志物)外顯子區的61bp缺失。該基因在卵泡顆粒細胞中高表達,其結構變異可能通過改變蛋白質功能加速卵泡成熟,這為提高蛋雞產蛋效率提供了新靶點。轉錄組數據顯示,這些變異使相關基因在卵巢組織中的表達水平顯著變化,部分基因外顯子區域的測序覆蓋度超過3 reads,證實了結構變異對基因功能的潛在影響。
藏雞高原適應的“能量開關”:線粒體基因啟動子插入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雞能在低氧環境下正常生長,其適應機制長期成謎。研究發現,藏雞中MRPS24基因(線粒體核糖體蛋白S24)啟動子區存在94bp插入,該基因參與線粒體蛋白質合成,其表達水平改變可能增強細胞呼吸效率,幫助藏雞在缺氧環境中維持能量供應。
此外,藏雞中與離子運輸相關的差異表達基因顯著富集,這與高原環境下細胞離子平衡調節密切相關。而白來航雞中SYTL1基因(突觸結合蛋白樣1)啟動子區的260bp插入,則可能通過調節胰島素顆粒分泌,適應人工養殖中的高能量飼料,體現了不同雞種對環境的適應性進化。
未來挑戰:從基因發現到育種應用
盡管成果顯著,研究仍面臨挑戰。目前圖形化泛基因組對RNA-seq數據的比對率略低于線性方法,部分小染色體(如29號、34-39號染色體)的組裝完整性不足,可能影響變異檢測準確性。團隊表示,下一步將優化泛基因組構建流程,結合更多地方雞種數據,并通過基因編輯實驗驗證關鍵結構變異的功能。
這項研究為家禽分子育種提供了新工具——通過定位與經濟性狀相關的結構變異, breeders可開發更精準的分子標記,縮短育種周期。
來源: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