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的地膜已經開始分解成‘麻布狀’了,秋天翻地后倆月就能全沒!”在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玉米地里,種植大戶龐太平扒開土壤,展示著可降解地膜的“消失”過程。這一幕背后,是我國可降解地膜從零星試點走向規?;瘧玫目s影——截至2025年,全國年覆膜面積已接近300萬畝,覆蓋20多個省份,玉米、馬鈴薯、水稻等20余種作物用上了這種“會消失的地膜”1 6 7。
政策“指揮棒”下的綠色擴張
從2018年國家標準GB/T 35795實施至今,可降解地膜推廣已形成“國家試點+地方沖鋒”的格局。農業農村部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推動技術產業化,2025年僅黑龍江一省就投入14萬畝試點,內蒙古赤峰市更是拿出100元/畝的補貼,鼓勵農戶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傳統塑料膜1 13 15。在政策激勵下,地方創新模式層出不窮:烏拉特前旗采取“集中連片+整村推進”,2025年推廣10萬畝可降解地膜,12家企業參與回收形成環保合力;福建建甌市直接翻耕免回收,1.3萬余畝農田實現“覆膜-降解-還田”閉環6 7 2。
補貼政策成了農戶“定心丸”。呼和浩特沙爾沁鎮農戶花20元就能買到一畝可降解地膜,推廣面積從2024年的1000畝飆升至2025年的2萬畝;浙江示范基地通過財政補貼,讓終端價格與傳統地膜持平,農戶接受度顯著提升11 2。
技術創新:從“秸稈變綠膜”到“以竹代塑”
可降解地膜的核心魅力在于“環保不打折”。其以玉米淀粉基、PBAT聚合物為原料,通過微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60-90天降解周期可控,玉米鮮穗產量能提升32.2%,馬鈴薯增產幅度最高達15.76%2 3 7。更亮眼的是“變廢為寶”的技術突破:山西農業大學啟用“秸稈聚乳酸地膜中試平臺”,把農田廢棄物秸稈轉化為可降解地膜,保墑增溫效果與傳統地膜相當4 10;福建陽竹科技則玩起“以竹代塑”,用竹纖維邊角料生產地膜,成本降至傳統降解地膜的70%,在全國建了100多個示范基地12。
針對不同區域“定制化”成趨勢。甘肅民樂縣根據海拔差異調整配方,讓馬鈴薯地膜降解誤差控制在±7天;陜西耀州區用0.015mm加厚地膜配合農藝措施,雜草抑制率達78%2 3。液態地膜也嶄露頭角——陜西和美環保的甲殼素液態地膜,噴灑后24小時成膜,180天完全降解,還能改良土壤有機質14。
叫好難叫座?成本與認知仍是“攔路虎”
盡管前景廣闊,可降解地膜推廣仍面臨“成長的煩惱”。最大痛點是成本:市場價2.41萬-2.68萬元/噸,是傳統地膜的2倍,即便有補貼,部分農戶仍覺得“不劃算”3 3。其次是“匹配難題”:南方多雨地區地膜易提前降解,北方干旱區又可能“撐不到”作物成熟,目前缺乏針對不同作物的專用地膜3。
農戶認知也需“補課”。不少人擔心“降解快了影響保墑”,或覺得“看不見的地膜不靠譜”。烏拉特前旗通過田間培訓、企業開放日等方式,讓農戶親眼看到地膜分解過程,3年時間讓推廣面積從2萬畝增至3.4萬畝7 8。
未來:從“替代”到“超越”
業內專家指出,可降解地膜的終極目標不是簡單替代傳統地膜,而是成為“智慧農業”的一環。比如結合耐低溫地膜、功能型控釋膜,滿足精細化種植需求;通過全鏈條標準建設(生產-使用-監測),讓每一卷地膜都可追溯4 3。隨著秸稈、竹纖維等低成本技術成熟,疊加政策持續加碼,這場“白色污染”攻堅戰正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相關政策文件:農業農村部《2025年度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實施方案》
來源: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