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回答網友邀答的問題,見截圖:

首先,我們要確定這個指甲蓋是指黑洞的哪方面尺度。從現在科學對黑洞的認知來看,黑洞實質是指一個曲率無限大、溫度無限高、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不管這可黑洞質量有多大,這個奇點都是無限小,因此如果是指黑洞這方面的性質來說,就不存在指甲蓋這么大的黑洞。

但黑洞還有另一個可測算性質,就是黑洞會圍繞著這個奇點,形成一個球形空間,這個球型的邊界就是黑洞視界,又叫事件視界,是人類可認知事物與不可認知事物的分水嶺。在這個視界之外,是人類可觀測可認知的;一旦進入了這個視界,一切都化為烏有,連光也無法逃逸,人類現代物理理論在這里失效,因此無法認知。

理論上所有進入這個邊界后的任何物質,包括光,都被吸進了那個無限小且具有無限曲率的奇點里了。

事件視界又叫史瓦西半徑,半徑大小是與黑洞質量成正比的。計算史瓦西半徑的公式為:R=2GM/c^2。這里的R表示史瓦西半徑,G表示萬有引力常數;M表示天體質量;c代表光速。根據這個公式,知道了黑洞質量,就可以計算出史瓦西半徑大小,反之,觀測到了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大小,就可以計算出這個黑洞質量。

太陽這么大質量的黑洞,史瓦西半徑約3000米。如果說指甲蓋大小的黑洞,是指這個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大小,那么就可以計算出這顆黑洞的質量。但指甲蓋大小也不同,大人與小孩、男人與女人、大拇指與其他指頭的指甲蓋大小都不一樣。因此我們只能大致確定一個參數,這個指甲蓋約為1厘米。

也就是說,這顆黑洞的事件視界直徑為1厘米,那么,史瓦西半徑就是0.5厘米。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史瓦西半徑0.5厘米的黑洞,質量約為3.37*10^24kg,這個質量約為地球的0.56倍。地球質量約為5.965×10^24kg,如果被壓縮成一顆黑洞,其史瓦西半徑約為0.897cm。

根據現有理論,這種黑洞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或者說至少現在還沒有發現這種黑洞存在?,F在的理論認為,黑洞只有兩種,要么特大,要么極小。

超大質量黑洞有兩種,一種是宇宙初期,巨大的星云直接坍縮而成,經過億萬年吸積越長越大,直到今天達到太陽質量的數百萬乃至上千億倍;一種是大質量恒星毀滅后留下的尸骸,至少要3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恒星,演化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后在核心留下一顆約3倍太陽質量以上的黑洞,這種黑洞最小的約為太陽質量的兩三倍,最大的約為太陽質量的一兩百倍。

迄今發現最小的恒星級黑洞質量為太陽的3倍,坐落在麒麟座方向,被稱為“獨角獸”黑洞,距離我們僅為1500光年;最大恒星級黑洞是于2023年11月23日發現的,科學家們通過引力波觀測,發現兩個恒星級黑洞合并,原始黑洞質量分別為太陽的137倍和103倍,合并后最終形成一個巨型恒星級黑洞,質量約為太陽225倍,該事件代號為 GW231123 。

這種“巨型”恒星級黑洞,相比那些坐落在星系中心的黑洞,就是小兒科的小兒科了,這些星系中心黑洞,最小的也有數百萬顆太陽質量。比如銀河系核心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440萬倍,仙女星系中心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1億倍,M87星系中心黑洞質量約為太陽65億倍,TON618類星體中心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407億倍等等。而坐落在鳳凰星系團中心的鳳凰A(Phoenix A),質量則達到太陽的上千億倍,是迄今發現質量最大的黑洞。

有理論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大量大爆炸初期遺留下來的微型黑洞,又稱作量子黑洞或迷你黑洞,史瓦西半徑小于1納米。甚至有理論認為,這種黑洞或是暗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迄今為止,尚無任何觀測證據。

而地球這種質量的天體,是無法被壓縮為黑洞的,因此,理論上并不存在這種質量的黑洞。但既然有人硬要問這樣一個問題,那我們就事論事來討論一番,作為茶余飯后的科普話題。

在宇宙中,黑洞就是頂級老大,或者說是天體死亡后的頂級尸骸,但這種尸骸死而不僵,還會詐尸,不管多厲害的天體遇到了也只有被吞噬命運。因此,雖然一個只有0.5厘米的小黑洞飛來地球,也將是末日來臨,毀滅將無可避免。

通過科學建模,我們來描繪一下這個末日是怎樣降臨的:

星際天體的典型速度約在每秒50~200公里范圍,假設這顆黑洞進入太陽系的速度為每秒100公里,忽略掉太陽引力對黑洞的拉扯作用,也忽略因各大行星引力攝動對黑洞軌道的干擾,以及途徑小天體和塵埃被吸積的干擾,一直按每秒100公里的速度直沖地球而來,會怎樣呢?

這種速度從1光年半徑的奧爾特云帶飛到地球需要耗時近3000年。也就是說,這顆黑洞現在進入了太陽系,地球還可僥幸存活近3000年。

但此時影響已經發生了,不過前期的影響與一顆正常天體的闖入沒多大區別,主要是引力攝動導致天體軌道發生改變,一些靠近的小天體被黑洞吞噬或引力拋射,可能導致奧爾特云帶的彗星、小行星飛往內行星的概率大大提升,增加地球受到撞擊的機會。

問題是如果這顆黑洞朝著地球直奔而來,憑著每秒100公里的速度,這些被黑洞引力拋射的小天體未必能先于黑洞到達地球。因此,可以說這些影響可被人類觀測到,但并不一定直接影響到。

一直到這顆黑洞進入到木星軌道后,對地球的干擾才逐漸明顯起來。這時的主小行星帶小行星的軌道已經完全混亂,那些被黑洞引力拋射速度快于黑洞本身飛來速度的小天體,很可能導致地球被撞的幾率大大增加。雖然黑洞引力與同等質量天體是一樣的,但由于其體積超小,形成的潮汐力梯度是普通天體的百萬倍,隨著距離越來越近,這種梯度影響越來越大。

黑洞對地球的潮汐力影響,導致地球軌道離心力增加,地球自轉軸傾角變化加劇,季節紊亂,氣溫急劇升高,極地冰蓋迅速融化。但由于黑洞過來的速度太快,從木星軌道到達地球只有七八十天,人們來不及感受到這些變化,毀滅就突然到來。

當黑洞到達距離地球只有一個天文單位(約1.5億公里)時,影響驟然加劇了。

此時黑洞到達地球的倒計時只有17天,隨著時間推進,人們會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異常,主要是黑洞引力會導致的地球離心率、近日點與遠日點溫差、地表水蒸發、農作物絕收、小行星撞擊增加等,但這些后果來不及顯現,只能看到海水潮汐越來越大,沿海城市被沖天海浪周期性淹沒,地表溫度日益升高,生態開始崩潰。

第5天,黑洞距離地球約1億公里,地球平流層臭氧完全被破壞,紫外線輻射致死量超限,地球氣溫逐步上升,到第10天上升15°C,生物從零散死亡到大面積死亡。

第12天,黑洞距離地球約5000萬公里,全球電網因磁暴癱瘓,地表溫度升至50°C,人類和生物大量死亡;隨后黑洞吸積盤釋放的X射線功率越來越強,電離了平流層臭氧,紫外線強度越來越大,地表生物DNA損傷率不斷攀升,被照射動物不斷死亡;月球軌道偏心率超0.9,表面潮汐隆起高度達1公里。

第15天,黑洞距離地球2000萬公里,潮汐力導致地球形變,海洋潮差增至80米,沿海城市被周期性淹沒;高層大氣以每秒10^15kg的速率被不斷剝離;海洋pH值降至4.5,所有海洋生物,包括僅存于深海熱泉的極端嗜熱菌(如Strain 121)因水溫超過150°C而滅絕。

第16天,黑洞距離地球約1000萬公里,潮汐力使地球變形加劇,赤道直徑膨脹8公里,兩極被壓縮5公里,引發遍布全球的里氏7級以上地震和火山大暴發;大氣加速逃逸,大氣壓降到50kPa,哺乳動物因缺氧全部死亡,海洋迅速蒸發,所有多細胞生物全部滅絕;隨之,最后幸存的地下微生物(如耐輻射奇球菌)滅絕。生命從此在地球消亡。

月球被撕裂,碎片形成環繞地球的臨時環系,表層巖石以每秒1公里速度墜入地球,形成地球全球火流星。

第16.5天,距離地球約700萬公里,地球出現解體前兆,隨著不斷靠近,全球地震火山爆發加劇,距離100萬公里時,地球兩極物質開始噴射,巖漿噴發覆蓋地表70%,兩極噴發物質形成等離子體噴流,達到每秒800米,形成長3萬公里的硅酸鹽等離子體流。

第16.9天,黑洞到達地球洛希極限(約9500公里),地球全部解體,地殼碎裂成100公里大小碎塊,地核暴露,形成鐵鎳流體高速拋射,地核壓力驟降引發超新星式爆炸,拋射物質形成溫度500萬K的初級吸積盤。

第17天,黑洞與地球融合,30分鐘內地球全面解體,形成初級吸積盤;5小時內形成圍繞黑高速吸積盤,寬度可達300公里,內沿轉速達到光速的10%,外沿轉速達到每秒數千公里,物質高速碰撞摩擦,形成噴射流和強光、X射線、γ射線,輻射峰值時亮度達到太陽10億倍,溫度達到1.2億K。

黑洞要完全吞噬掉地月殘渣需要多久,現有理論無法確定,或者需要數天,或者需要數千萬乃至上億年。由于黑洞吃相難看,并不會將物質囫圇吞棗全部吞下,而是一邊吃,一邊不斷以能量輻射和噴射流方式向太空轉移質量,這些損失的質量約為21%,這樣最終地月被完全吞噬后,黑洞質量長大到地球質量的1.36倍,成為一顆史瓦西半徑約為1.22cm的黑洞。

這顆黑洞沒有了吸積盤,就很難看到了,除非通過引力透鏡方式觀測。黑洞將繼續影響著太陽系的命運:

如果這顆黑洞從此留在地球軌道的話,由于其質量加大以及潮汐力作用,將引發行星軌道漸進性偏移,金星和火星環境氣候條件會發生很大改變,小行星撞擊的風險激增;如果繼續在太陽系游走,最終將吞噬掉太陽系所有星球,包括太陽。

以上描述,只是假設一顆0.56倍地球質量黑洞,高速闖入太陽系,并直通通來到地球的簡單線性描述。事實上,真有這樣的黑洞闖入,是不會這樣直通通過來的。在各大天體引力作用下,很可能要走許多彎路,也可能一路吞噬各種小天體甚至行星,這樣來到地球的時間會更晚,人類感受到的災難和恐懼會更多,但又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等待著死亡降臨。

如果真有一顆這樣的黑洞闖入太陽系,可以斷定就是太陽系的末日。不過,這種事情至少目前還沒有任何跡象會發生,該吃吃該喝喝,本文只是給大家送上一個科普話題。本文屬于通俗科普,并非嚴格科學論文,因此一些計算描述并非精確,歡迎批評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感謝閱讀。

來源: 時空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