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賓博物館的眾多藏品中,東漢陶樓房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靜靜散發著跨越千年的獨特魅力,它不僅是一件精美的文物,更是打開東漢社會生活之門的鑰匙。 走進博物館的展廳,第一眼便被這座東漢陶樓房所吸引。它靜靜地佇立在展臺上,仿佛在向每一位參觀者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這座陶樓房是四川地區常見的抬梁式建筑,分為上下兩層,一樓一底重檐斗拱,整體造型精巧,結構嚴謹,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高超技藝。底樓前置臺階,兩側設立柱,斗拱為一斗三升式,承托腰檐。斗拱作為中國傳統建筑中特有的結構,在這里不僅起到了支撐的作用,更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莊重感。室內中部立一金柱,柱上置櫨斗,底層為一大間套一小屋。這一布局合理且實用,大間可能是家庭日常活動和接待客人的地方,而小屋則可能是儲物間或者供家中長輩居住的私密空間。 二樓置于底樓屋脊的暗層平坐之上,樓內面闊兩間。站在它面前,仿佛能看到東漢時期的人們在樓上憑欄遠眺,欣賞著窗外的田園風光,或者在屋內品茶聊天,享受著悠閑的時光。屋頂為兩疊式重檐歇山頂,共九條脊,覆蓋筒瓦,屋頂上制作有瓦當、瓦壟,極其精巧。這種屋頂形式不僅美觀,而且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體現了古人對建筑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圖1)。

圖1. 收藏于宜賓博物館的東漢陶樓房

從這座陶樓房中,我們可以窺探到東漢時期宜賓地區的建筑風格和技術水平。當時的工匠們已經熟練掌握了抬梁式建筑的結構原理,能夠運用斗拱等復雜的構件來增強建筑的穩定性和美觀性。陶樓房的出現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在物質相對豐富的情況下,人們才會有精力和財力去建造如此精美的房屋,并且用陶制模型來陪葬,以期望在另一個世界也能享受同樣的生活。 除了建筑方面的價值,東漢陶樓房還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線索。它的布局和功能分區反映了當時家庭的結構和生活方式。一家人在這座樓房里分工明確,男耕女織,共同維持著家庭的生計。同時,陶樓房周圍可能還會有一些附屬設施,如庭院、豬圈、雞舍等,這些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鄉村生活場景。 在文化層面上,東漢陶樓房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它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融合,追求和諧統一的美感。屋頂的設計、斗拱的運用等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圖2)。

圖2. 東漢陶樓房的時光密碼

宜賓博物館的東漢陶樓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讓我們穿越時空,走進東漢時期的宜賓,感受那個時代的繁華與寧靜,領略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每一次駐足在它面前,都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都是一次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探尋。我們應該珍惜這些珍貴的文物,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它們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來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