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迎來高溫天氣,如何在高溫下守住身體“清涼”?中西醫均有各自的獨門“涼”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焦娜為大家提供了一份“外防與內調”的防暑指南。
“西醫的策略清晰直接,借助科技手段,筑起抵御熱浪的堡壘?!彼f,空調與風扇是室內避暑的“定海神針”。空調設定在26℃左右為宜,避免直吹;風扇配合使用,加速空氣流通。
焦娜說,出門在外,防曬衣、寬檐帽、太陽鏡是“移動的遮陽傘”,高倍防曬霜則需勤涂不懈。隨身攜帶小噴瓶裝涼水噴灑面部、頸部、手臂;或用濕毛巾/降溫冰袋敷在手腕、頸動脈、額頭等血管豐富處,快速帶走熱量。冰涼貼也是不錯的選擇。
“水分補給,西醫強調電解質平衡,汗流不止時,淡鹽水、電解質運動飲料是身體‘充電寶’,遠勝于單純的白水?!彼嵝汛蠹?,避免一次性豪飲,小口慢飲才是持續補水的王道。
一旦出現頭暈、乏力、惡心等不適,需立即警覺——這是身體發出的“高溫罷工”信號。務必迅速轉移到陰涼處,補充水分,必要時尋求醫療幫助。中暑絕非小事。
“中醫的智慧,在于順應自然,由內而外調理,尋求與炎熱共處的平衡之道?!苯鼓日f,綠豆湯、冬瓜薏米湯、酸梅湯是夏季“清補涼”的代言人,清熱利濕,生津止渴??喙?、絲瓜、黃瓜等時蔬,天然帶著一份“清涼契約”。生冷瓜果需適度,避免損傷脾陽,正如老中醫常言:“夏月伏陰在內,尤需顧護脾胃?!?br />
她教大家“穴位醒神”的辦法:輕按內關穴(腕橫紋上三指)、太陽穴、風池穴(頸后發際兩側凹陷處)。“按壓這些穴位仿佛在體內啟動了微型的‘清涼循環泵’,瞬間緩解頭昏腦脹。”她說。
她提出,起居調攝也很重要。正午陽光最毒辣時,遵循“避其鋒芒”的古訓,減少外出。早晚涼爽時分活動,猶如借得自然“清風扇”。午間小憩片刻,收斂心神,為身體積蓄對抗炎熱的能量。同時,中醫更關注“心靜”這一內在清涼源,所謂“心靜自然涼”,焦慮煩躁只會讓身體加倍燥熱。
焦娜解釋,中醫的內調固本與西醫的外防速效,實為互補的避暑良策??照{房里待久了,喝碗溫熱的綠豆湯,既能解“人造寒涼”,又助體內清火;戶外活動大汗淋漓后,一杯淡鹽水快速補充流失的電解質,同時按揉內關穴緩解疲勞,內外兼修
來源: 烏魯木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