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侏羅紀時期最大最兇猛的食肉恐龍和平永川龍、最早飛上藍天的“四翼恐龍”顧氏小盜龍……這個夏天,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的“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上,來自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齊聚一堂。

此次大展秉持“一展看全國,一眼看億年”的策展理念,以地質時代演變為明線,從各館“鎮館之寶”級珍品恐龍化石標本中精選展品。本次展出的展品種類覆蓋不同地質時代、不同恐龍類群,突出中國恐龍重大研究成果。每一件珍貴恐龍化石,都蘊藏著一個悠遠的生命奇跡,背后也都有一個精彩的發現或研究故事。

“中國第一龍”走進上海

踏進展廳,穿過生命史詩的序言區,就進入了古老神秘的云南祿豐動物群天地。這里正是恐龍在三疊紀大滅絕后,于侏羅紀早期霸氣崛起的最佳見證。

這里的“頂流明星”非“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正模標本)莫屬。其身長足有6米,昂首挺立時身高超過2米,它頭小嘴尖,脖頸修長,后肢格外粗壯有力,這是典型的基干蜥腳類恐龍風范。在億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到中期,它就漫步在中國西南部的廣袤土地上。

別看它現在靜靜佇立,當年它可是位“多面手”,科學家推測其很可能具備兩足行走的靈活身手,醒目的“大爪子”無論是摘取高處的鮮嫩枝葉,還是作為防御的“秘密武器”,都相當實用。作為植食界的一員,它的牙齒邊緣帶著細密的鋸齒,簡直就是為切割植物葉片而生的“天然剪刀”。

“中國第一龍”的稱號,承載著沉甸甸的民族驕傲。許氏祿豐龍是第一種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發現、挖掘、研究、命名、裝架并展出的恐龍。

時光回溯到1938年,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先驅卞美年、楊鐘健等在云南祿豐的地層中發現了這種恐龍化石。為了致敬在楊鐘健學術道路上給予重要幫助的德國古生物學家許耐(Schneider),這具珍貴的化石被其命名為“許氏祿豐龍”。許氏祿豐龍標本的發現,揭開了中國恐龍研究的序章。

亞洲最大肉食性恐龍也來了

展廳里另一位重量級“巨星”是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和平永川龍。

“和平永川龍頭顱巨大,牙齒鋒利,體型巨大,是中國大型獸腳類恐龍的代表,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稱霸一方。” 上海科技館藏品保護與研究中心李必成主任介紹說,它那副長達9米的完整骨架,是目前亞洲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龍骨架之一。

想象它生前昂首闊步的模樣,頭高高抬起時,足足有5米高。科學家估算,這位史前巨獸活著時體重高達6噸至8噸。

更令人驚嘆的是,現場展出了和平永川龍那顆幾乎100%完整保存的、長達1米的碩大頭顱化石復制品,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稀世珍寶。近距離觀察,那森然的巨口、鋒利的齒列,仿佛還在訴說著侏羅紀叢林里最頂級的掠食法則。

李必成告訴記者,和平永川龍的發現意義非凡:“它的橫空出世,徹底打破了早期在中國乃至亞洲沒找到大型肉食恐龍的僵局,是一次重大突破。”

帶羽毛的恐龍印證鳥類起源

繼續向前,羽毛恐龍區域圍滿了觀眾,這里講述著恐龍飛向藍天演化成鳥類的故事。

長臂渾元龍擁有類似翼龍及蝙蝠的皮膜質翅膀,雖有羽毛,但較為原始,主要靠翼膜滑行,有點類似現在蝙蝠的飛行方式,是恐龍飛向天空的另一種嘗試。

展柜中,赫氏近鳥龍化石也是不可錯過的。“赫氏近鳥龍生存年代比始祖鳥還要早1000萬年左右,它是最早具備羽毛結構的恐龍,其化石石板上清晰的羽毛印痕和蘊藏在其中的黑色素體,為研究早期羽毛顏色復原提供了重要證據,復原后,其頭部顏色鮮艷,翅膀黑白分明。”李必成解釋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介紹說,赫氏近鳥龍和長臂渾元龍雖體型較小,卻是研究鳥類起源的重要標本。它們本身是一類小型的、和鳥類關系比較近的恐龍,保存了完整的骨骼,以及皮膚、皮膜等軟組織結構。另外,它們還提供了一些恐龍具備飛行能力的證據,在世界上都是特別少有的珍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介紹說,最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東北地區發現了大量帶羽毛恐龍及殘留恐龍特征的古鳥類化石,成為國際恐龍研究的熱點,為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學說提供了大量的化石鐵證。

除了以上“明星”恐龍標本或化石外,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精美恐龍展品。如來自河南自然博物館的巨型汝陽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來自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合川馬門溪龍,是巨型蜥腳類恐龍中的老牌巨龍,曾長期霸占“亞洲第一龍”的寶座;同樣來自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天府峨眉龍,是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巨型化發展的重要代表……

(作者:何鑫 王文潔)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