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清遠長隆森林王國迎來一批特殊“新住戶”——中華小熊貓。這些憨態可掬的小家伙,深受游客喜愛。
中華小熊貓身披深紅褐色“外衣”,蓬松的長尾巴上,裝飾著紅褐色與黑褐色或黃白色相間的環紋,行動敏捷,性格溫順。它不僅入選“世界最可愛物種”榜單,還是我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川西亞種”的確立
中華小熊貓屬于小熊貓科小熊貓屬的小型哺乳動物,體重約3.7-6.2千克,體長約40-63厘米,它擅長攀爬,常在細高樹枝上休息以躲避天敵。中華小熊貓腳底密布著厚實的絨毛,猶如天然“防滑劑”,使其在濕滑苔蘚或巖石上行走如履平地。
四川、云南是中華小熊貓的主要分布地,落葉林和針葉林中是其理想的棲息地。夏季中華小熊貓多在陰坡河谷活動,冬季則轉向陽坡活動,以竹葉、嫩枝、野果,甚至昆蟲和小型動物為食,尤其喜食箭竹的竹筍、嫩枝和竹葉。
中華小熊貓命名歷經百年爭議,在動物家譜中數次被“搬家”,曾一度被歸入浣熊科,也曾被劃入與大熊貓同科的熊科。1902年,科學家發現四川、云南小熊貓種群與喜馬拉雅小熊貓種群存在顯著差異——前者毛色更深、頭骨更大、牙齒更強壯等。依據這些不同特點,科學家將前者命名為“川西亞種”,后者則為“喜馬拉雅亞種”。
升級為獨立物種,
定名“中華小熊貓”
亞種是物種內由于擁有不同物理特性和繁殖范圍的不同種群。中華小熊貓被確立為“川西亞種”之后,到了202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團隊通過種群基因組學方法研究發現,“川西亞種”與“喜馬拉雅亞種”這兩個種群早在22萬年前就已分化,遺傳差異顯著,應劃分為獨立物種,并非同一物種的兩個亞種。于是,“川西亞種”正式升級為獨立物種,并定名為“中華小熊貓”。
與大熊貓并非一家
雖然都頂著“熊貓”的名頭,中華小熊貓和大熊貓卻并非近親,而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首先,分類不同:小熊貓屬小熊貓科,大熊貓屬熊科。
其次,外形差異:小熊貓有著白色的“眼影”和三角形耳朵,體型僅是大熊貓的1/20;大熊貓則是耳朵圓,有顯著的“黑眼圈”。
最后,生活習性不同:夜行性、愛社交的小熊貓,與晝行性、喜獨居的大熊貓形成鮮明對比。
有趣的是,這兩個“同名不同姓”的物種,在食性上卻頗為相似——都以竹子為主食。作為珍稀物種,我國通過建立保護區、人工繁育等措施,助力其種群恢復。
(作者許煥崗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