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媽媽,我肚子疼,不想上學。
小明媽媽:你不要這么叛逆,別的小朋友都去學校。
小明:媽媽,我怕黑,讓我開著燈睡吧。
小明媽媽:這有什么怕的,我們就在隔壁房間,你總不能一直開燈睡吧?
株洲市三三一醫院專家提醒:當孩子反復說著“不想上學”、“怕黑不敢睡”甚至頻繁肚子疼、嘔吐時,家長別著急貼“嬌氣”“叛逆” 的標簽,這可能是童年情緒障礙的信號。
讀懂孩子的心事
童年情緒障礙特指在兒童發育階段出現的以焦慮、恐懼、抑郁等為核心癥狀的心理疾病,屬于神經發育性障礙,與成人神經癥無連續性。
發病率僅次于行為問題,位居兒童精神障礙第二位,國內部分地區患病率約1.05%~2.5%。高發于3~15歲,如分離焦慮多見于6~11歲,社交恐懼有兩個高峰(5歲前和13歲左右),女孩發病率高于男孩,尤其見于學校恐怖癥和癔癥。
家長注意!這些“反常”可能是孩子的情緒在求助
童年情緒障礙是兒童發育階段的心理疾病,像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會化作 “小怪獸”,常見表現有:
1.分離焦慮
幼兒園門口哭到崩潰,拒絕離開爸媽,甚至說 “肚子疼” 逃避上學。
2.社交恐懼
見陌生人就躲在家長身后,在學校從不舉手發言,甚至 “選擇性沉默”。
3.莫名恐懼
怕蟲子、怕打雷是小事,但如果孩子一進電梯就渾身發抖、冒冷汗,可能是特定恐懼癥。
4.持續低落
原本活潑的孩子突然不愛玩了,總說 “我不行”,還伴隨失眠、厭食,可能是兒童抑郁癥。
家長們要持續關注:
這些情緒問題常 “偽裝” 成生理疾病,比如反復腹痛、頭痛,家長別只跑兒科,記得找心理科醫生聊聊。
這些因素讓孩子“情緒生病”
**1.家庭環境:**父母爭吵、過度苛責或像 “溫室花朵” 般過度保護,都可能讓孩子情緒敏感。
**2.學校壓力:**被同學排擠、作業太多,甚至老師一句批評,都可能成為 “導火索”。
**3.天生性格:**內向、愛哭的孩子,像 “情緒海綿” 一樣更容易 “吸收” 壓力。
家長怎樣幫助孩子解決情緒障礙?
**1.多肯定孩子的感受。**不說 “這有什么好怕的”,換成 “你愿意和我說說怕什么嗎”。
**2.帶孩子 “闖關”。**比如怕上學,先陪他在教室門口站 5 分鐘,第二天多站 10 分鐘,像打游戲升級一樣慢慢挑戰。
**3.給生活 “定規矩”。**固定起床、睡覺時間,每天留 10 分鐘和孩子 “聊天時間”,讓他知道 “情緒有地方說”。
專家提醒:這些情況必須就醫!
1.逃學超過 1 個月。
2.說 “活著沒意思”,或有咬手、撞頭等自傷行為。
3.完全不跟小朋友玩,同時總喊身體難受。
家長們,孩子的情緒障礙并非“嬌氣”或“叛逆”,而是需專業干預的疾病,避免自責或指責孩子,及時就醫是改善預后的核心步驟,早發現、早干預,80% 的孩子能恢復健康。
株洲市三三一醫院精神心理科邢靜華主任團隊專注兒童心理健康,提供認知行為治療、家庭訪談等專業幫助,別讓孩子獨自面對 “情緒迷宮”。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株洲市三三一醫院 劉玉涵 鄭珊珊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株洲市三三一醫院 劉玉涵 鄭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