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惡性腫瘤長在氣管、支氣管這些呼吸“主干道”上時,會像路障一樣堵住氣流,引發呼吸困難、反復肺炎甚至窒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而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局部靶向化學消融技術正以微創、精準的優勢,成為醫學領域的關注焦點。這項技術通過內鏡將藥物精準注射至腫瘤內部,,“定點清除”癌細胞,同時最大程度保護周圍健康組織。下面,讓我們通過幾個真實病例,了解這項創新療法如何幫助患者。
案例一:長期控制“頑固”腺樣囊性癌-精準“點殺”
**患者困境:**一位聲門下長了腺樣囊性癌的患者。這種癌雖然生長相對緩慢,卻像“野草”一樣極易復發,傳統方法難以根除。
**治療細節:**醫生首先在全身麻醉下使用硬質支氣管鏡鏟切了大部分腔內腫瘤減輕了患者的即時梗阻感。為了徹底清除殘留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醫生后續分三次(術后第1、8、36天),在患者清醒狀態下,用更細軟的支氣管鏡將PTS精準注射到腫瘤殘留部位和可能復發的地方。每次注射約15-30分鐘,患者僅感覺輕微嗆咳或異物感。
**患者獲益:**1個月后復查CT,患者欣喜地發現腫瘤幾乎消失了;10個月后的病理活檢確認無癌細胞;隨訪2年無復發,困擾多年的“定時炸彈”被解除,呼吸從未如此順暢,達到了臨床治愈。
案例二:緊急疏通“交通樞紐”隆突-聯合作戰
**患者困境:**一位患者的腫瘤長在氣道“十字路口”——隆突,導致右主支氣管和右上葉開口幾乎完全堵塞,隨時可能窒息,情況萬分危急。
**治療細節:**治療首日,患者因嚴重呼吸困難緊急入院。醫生立即在支氣管鏡下操作:先用圈套器快速切除部分堵塞氣道的腫瘤組織,再用APC處理表面滲血的腫瘤組織,最后將PTS精準注射到腫瘤的基底部深處。第二天和第十天,醫生再次清理氣道內脫落的壞死腫瘤,并在第十天對殘留腫瘤追加了PTS注射。
**患者獲益:**治療前后的影像對比令人振奮:原本被腫瘤“封死”的右主支氣管和右上葉開口重新開放,隆突的生理結構也恢復了正常。患者從瀕臨窒息的邊緣被拉回,呼吸困難的痛苦顯著緩解。
案例三:支架“守護者”PTS-持久通暢
**患者困境:**一位肉瘤患者,左主支氣管被腫瘤完全堵死。雖歷經放化療、物理消融并放置了支架撐開氣道,但腫瘤像“藤蔓”一樣頑固地從支架網眼內外快速長回來,反復堵塞通道。
**治療細節:**醫生調整策略,在放置支架重建通氣(患者瞬間感到“一股氣流涌入左肺”)的同時,就通過支氣管鏡將PTS注射到支架周圍的腫瘤組織內。隨后,又在術后第1、37、108天,分三次通過支架網眼精準地向新長出的或殘留的腫瘤內部追加注射PTS。
**患者獲益:**最終,CT顯示長期萎陷的左上肺成功復張!支氣管鏡確認左主支氣管保持通暢,左下肺的新生物也顯著縮小。支架不再被腫瘤“淹沒”,通道得以長期維持,患者擺脫了反復氣道堵塞的噩夢。
案例四:內外夾擊“雙重困境”的破局者-腔內外兼顧
患者困境:一位患者情況復雜:不僅左主支氣管被腔內腫瘤堵塞,縱隔腫大的淋巴結還從外部死死壓迫著氣道,造成嚴重的“內堵外壓”,連吞咽都變得異常困難,生命岌岌可危。
**治療細節:**面對腔內外的雙重壓迫,PTS展現了其穿透力強的優勢。在短短10天內(第1、4、8、10天),醫生通過支氣管鏡,不僅精準地將PTS注射到堵塞氣道的腔內腫瘤內部,更在超聲支氣管鏡引導下,將穿刺針精準刺入縱隔內壓迫氣道的腫大淋巴結內部,直接注射PTS進行治療。這些操作在鎮靜下進行,患者耐受良好。
**患者獲益:**治療后,左主支氣管及其分支開口恢復了暢通,外部壓迫的腫大淋巴結明顯縮小。患者最直觀的感受是:“憋氣的感覺輕多了,終于能順暢地吃口飯了!”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得到顯著改善。
臨床數據支撐:療效與安全性的雙重驗證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23年7月-2024年5月的回顧性研究納入40例接受PTS治療的惡性中心氣道狹窄患者,結果顯示:
療效顯著: 70%的患者腫瘤部分緩解(PR),30%的患者病情穩定(SD)。
安全性良好: 術后出現并發癥主要是輕度粘膜反應23例(約57.5%的患者出現,短期可緩解),痰栓堵塞2例(5%患者),可通過支氣管鏡及時處理,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精準殺傷: 研究證實PTS能有效殺傷氣道腔外腫瘤和間隙里的癌細胞,同時保護了食管、大血管等重要結構。
微創治療的價值:重獲呼吸自由的希望之路**。**
從上述病例可見,PTS局部靶向化學消融術為惡性中心氣道狹窄患者,尤其是無法耐受物理治療或療效不佳者,提供了微創治療新選擇。其核心優勢在于:
l 快速復通氣道:迅速緩解腫瘤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難。
l 精準殺傷腫瘤:對腔內、腔外腫瘤及壓迫淋巴結均有顯著縮小作用。
l 聯合治療協同:與物理消融、支架等手段結合,鞏固長期療效。
l 改善生活質量:為晚期患者緩解痛苦,延長生存周期。
這場“微創之旅”以精準投送藥物為核心,以最小創傷代價為患者開辟呼吸通道,正成為呼吸介入領域對抗惡性氣道狹窄的重要武器,為更多患者帶來重獲呼吸自由的希望。
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介入中心
鐘長鎬(審核)
廣州實驗室呼吸健康科普系列作品
來源: 廣州實驗室、廣東省呼吸與健康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