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機設計的風洞試驗中,0.1秒的氣流模擬誤差可能導致機翼結構隱患;在新冠病毒傳播模擬中,網格單元的畸形甚至會讓預測結果失真——計算流體動力學(CFD)的精度,取決于網格是否“規整”。然而,傳統網格平滑技術就像“老工匠修表”:優化-based方法耗時(處理一個節點需9毫秒),啟發式方法粗糙(易產生“負體積單元”)。近日,國防科技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發表研究,提出基于圖神經網絡(GNN)的GMSNet模型,通過“動態鄰居感知”和“無監督訓練”,讓網格平滑速度提升13.56倍,參數規模僅為同類模型的5%,為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的CFD模擬裝上“加速器”。

網格為何要“平滑”?CFD的“拼圖游戲”

想象將三維空間切割成數百萬個三角形“拼圖塊”,每個塊的角度、邊長直接影響流體方程的求解精度。若某個三角形的內角接近180°(“扁平狀”),模擬出的氣流速度可能偏差30%以上;而角度過小(“針尖狀”)會導致計算崩潰。網格平滑技術就是“拼圖修邊師”,通過微調節點位置,讓每個單元的角度、縱橫比達標。

傳統方法陷入“兩難困境”:拉普拉斯平滑像“粗暴平均”,將節點移到鄰居坐標均值處,速度快但可能把凸多邊形變成凹多邊形(產生負體積單元);優化-based方法則像“慢工出細活”,通過迭代優化目標函數(如最小化縱橫比),精度高但每個節點需迭代20次,處理百萬節點網格需數小時。此前AI嘗試(如NN-Smoothing)需為不同節點度訓練7個模型,數據增強繁瑣,實際工程中難以落地。

GMSNet三大“黑科技”:讓AI讀懂網格拓撲

圖神經網絡(GNN):給AI裝“空間感知力”

網格本質是“節點-邊”構成的圖結構,GMSNet將每個節點及其鄰居視為子圖,通過圖卷積層提取拓撲特征——就像快遞員根據周邊街道布局優化路線。這種設計讓模型不受節點輸入順序影響,單個模型即可處理不同連接度的節點,無需數據增強。

MetricLoss損失函數:告別“完美網格”依賴

傳統AI需用優化-based方法生成“標簽網格”,成本極高。GMSNet直接將網格質量指標(如縱橫比、最小角度)轉化為損失值:縱橫比越大(越畸形),損失越高。這種“無監督訓練”讓模型在沒有完美標簽的情況下快速收斂,訓練效率提升40%。

移位截斷機制:防止“越修越壞”

若節點移動后產生負體積單元(如三角形翻折),模型會自動將移動距離減半,直到安全為止——類似倒車雷達檢測到障礙物時自動減速,確保網格調整“只變好,不變壞”。

實測:13倍速提升,翼型網格處理效率翻倍

在2D三角形網格測試中,GMSNet展現“快準穩”優勢:

  • 速度碾壓:處理單個節點僅需6.39×10??秒,是優化-based方法(9.27×10?3秒)的13.56倍,百萬節點網格處理時間從3小時縮至13分鐘;
  • 質量媲美:方形網格平均最小角度達43.94°(理想值60°),翼型網格縱橫比倒數(1/q)達0.94,接近優化-based方法水平;
  • 泛化性強:在訓練時未見過的圓形、管道網格上仍有效,甚至能修復人工故意扭曲的“病態網格”。

更關鍵的是,GMSNet參數僅150萬,是NN-Smoothing模型(3160萬)的5%,可在普通GPU上實時運行,打破“高精度必耗算力”的魔咒。

從實驗室到工廠:CFD模擬“飛入尋常百姓家”

目前GMSNet已在2D網格驗證效果,團隊計劃擴展到3D四面體網格,并融入邊緣翻轉技術。這項技術不僅讓大飛機設計的風洞模擬效率提升,還能降低生物醫藥(如腫瘤血液流動模擬)、新能源(如電池熱管理)等領域的計算門檻。未來,當你看到天氣預報的臺風路徑更精準,或許背后就有GMSNet“撫平”的網格在默默助力。

來源: 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