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航天設計、汽車風洞試驗、生物醫藥流體模擬等領域,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是“看不見的引擎”。而CFD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格質量——就像拼圖的每一塊是否嚴絲合縫。傳統網格平滑方法要么快但粗糙(如拉普拉斯平滑,易產生“畸形網格”),要么精準但慢如“蝸牛”(優化-based方法,處理一個節點需毫秒級時間)。近日,國防科技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發表研究,提出基于圖神經網絡(GNN)的智能網格平滑模型GMSNet,將處理速度提升13.56倍,參數規模僅為同類模型的5%,讓CFD模擬從“等半天”邁入“實時算”時代。

網格平滑:CFD模擬的“精細活”與“老大難”

網格是CFD的“數字畫布”——將計算區域分割成數百萬個三角形或四面體單元,流體運動方程的求解依賴每個單元的形狀是否規則。想象一下,若某個三角形單元的角度接近180°(“扁平狀”),模擬結果可能出現巨大誤差;而角度過小(“針尖狀”)甚至會導致計算崩潰。因此,網格平滑就像“給拼圖修邊”,通過調整節點位置,讓單元角度、縱橫比等指標達標。

傳統方法陷入“兩難”:啟發式方法(如拉普拉斯平滑)將節點移到鄰居平均值位置,速度快但可能把凸多邊形變成凹多邊形,產生“負體積單元”;優化-based方法通過迭代優化目標函數(如最小化縱橫比),精度高但每個節點需迭代20次以上,處理百萬節點網格需數小時。此前AI嘗試(如NN-Smoothing)需為不同節點度訓練7個模型,數據增強繁瑣,參數規模龐大,難以落地。

GMSNet:給AI裝“網格導航系統”和“抗干擾訓練”

GMSNet的突破在于用GNN“讀懂”網格拓撲,像“老司機”熟悉每條街道一樣理解節點間的連接關系。其核心是兩個“智能模塊”:

動態重加權模塊(DRM):讓AI學會“看鄰居下菜碟”

網格節點的優化位置取決于鄰居節點的坐標,就像搬家時需考慮周邊環境。DRM模塊會動態計算每個鄰居的“影響力權重”——若鄰居節點形成的多邊形接近正三角形,權重降低;若存在畸形單元,權重升高。這種“按需分配”機制,讓模型無需人工設計規則,自動學習最優調整策略。

MetricLoss損失函數:告別“高質量網格依賴癥”

傳統AI方法需用優化-based方法生成“完美網格”作為標簽,成本極高。GMSNet提出MetricLoss,直接將網格質量指標(如縱橫比、最小角度)轉化為損失值——縱橫比越大(越畸形),損失越高。這種“無監督訓練”避免了對標簽數據的依賴,訓練速度提升40%,且收斂更穩定。

此外,模型還加入“移位截斷”機制:若調整后出現負體積單元,自動將移動距離減半,直到安全為止,就像“倒車雷達”防止碰撞。

實測:13.56倍速提升,翼型網格處理效率翻倍

在2D三角形網格測試中,GMSNet表現亮眼:

  • 速度飛躍:處理單個節點僅需6.39×10??秒,是優化-based方法(9.27×10?3秒)的13.56倍,在百萬節點網格上可節省數小時;
  • 質量相當:最小角度、縱橫比等指標接近優化-based方法,在方形網格上平均最小角度達43.94°(理想值60°),翼型網格處理后1/q(縱橫比倒數)達0.94,滿足工程精度要求;
  • 輕量化優勢:參數規模僅150萬,是NN-Smoothing模型(3160萬)的5%,可在普通GPU上實時運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GMSNet能處理訓練時未見過的網格類型——圓形邊界網格、翼型輪廓網格、管道網格均實現有效平滑,展現出強泛化能力。

未來:從2D到3D,讓CFD模擬“飛入尋常百姓家”

目前GMSNet已在2D網格上驗證效果,團隊計劃下一步擴展到3D四面體網格,并融入邊緣翻轉、密度調整等技術,進一步提升復雜場景適應性。這項研究不僅讓航空航天、汽車研發中的CFD模擬效率提升,還可能降低生物醫藥(如血流模擬)、環境工程(如污染物擴散)等領域的計算門檻,讓高精度流體模擬從“高端實驗室專屬”走向更廣泛的產業應用。

來源: 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