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晨雷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副研究員
審核:張 燁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主任醫師
想象一下,我們的口腔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每一顆牙齒都是城市中的重要“建筑”。然而,這座“城市”并非總是平靜無事的。細菌,這些看不見的“怪物”,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破壞“城市”的安寧。齲齒,就像是細菌對“城市”的“墻體”進行了破壞,如果不加以修補,最終可能導致整個“城市”的崩潰。放射治療(簡稱放療)則是這座“城市”的“防御系統”,它能夠擊退敵人,但同時也可能對“城市”的“基礎設施”造成損害。而放療后的口腔維護就像是“城市”的重建和修復工作,對于維持“城市”的健康至關重要。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齲齒的成因及其與口腔癌的隱秘聯系
1.齲齒的成因:齲齒是典型的“細菌-宿主-環境-時間”共同作用下的慢性疾病。細菌黏附在牙齒表面形成了一層黏稠的牙菌斑,牙菌斑中的細菌會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進而逐漸侵蝕牙齒的硬組織,導致牙齒產生缺損。不過,齲齒的形成并不只是細菌的問題。飲食習慣、口腔清潔狀況、唾液的分泌量和成分、牙齒的礦化程度,以及時間的積累,都會影響齲齒的發生與發展:頻繁攝入糖分提供細菌代謝原料,口腔清潔不足導致牙菌斑堆積,唾液分泌量少或成分異常會降低對酸性物質的中和能力,牙齒自身礦化程度低則更容易被破壞。這些因素長期疊加,使得牙齒從表面細微損傷逐漸發展為明顯缺損。
2.齲齒與口腔癌的關聯:齲齒并不會直接導致口腔癌,但齲齒往往反映出宿主長期存在慢性刺激和不良口腔環境,而這些正是誘發口腔癌的重要條件。許多誘發齲齒的生活習慣(如高糖飲食、口腔清潔不到位、吸煙、飲酒等)也被證實是口腔癌的已知危險因素。如果齲齒長期未得到治療,受損的牙齒邊緣可能變得尖銳或粗糙,在說話、咀嚼或吞咽過程中不斷摩擦口腔黏膜,誘發慢性炎癥和局部組織異常增生,間接增加黏膜病變和癌變的風險。長期的炎癥刺激還可能干擾黏膜細胞的正常修復機制,甚至誘發癌變。
二、放療對口腔的影響
放療是治療口腔癌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療法是用放射線(如X線、γ射線、β射線等)產生的生物效應殺滅、抑制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目的,但同時也會損傷部分正常細胞。因此,在放療過程中,口腔癌患者的口腔黏膜可能會受到嚴重傷害,變得脆弱和易受感染。患者的牙齒可能會因為放射線的輻射而變得敏感,甚至出現脫礦現象(即牙釉質中的礦物質流失,牙齒表面會呈現白堊色的改變),導致牙齒松動或斷裂。唾液腺的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導致唾液分泌減少,使口腔變得干燥,增加齲齒和口腔感染的風險。
三、放療后的口腔維護
口腔癌患者需要及時通過放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并要高度重視放療后的口腔維護。通過保持口腔清潔、濕潤,避免接觸刺激性食物,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并及時治療口腔問題,可以有效預防放療后的口腔并發癥,促進康復。
1.保持口腔清潔:每天至少刷2次牙,使用柔軟的牙刷和含氟牙膏。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保持口腔濕潤:放療可能導致口腔干燥,因此放療后患者要多喝水,可使用人工唾液或口腔保濕劑,并避免吸煙和飲酒。
3.避免接觸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過熱、過冷、辛辣和尖銳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黏膜。
4.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放療后患者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口腔問題。
5.及時治療齲齒和牙周病:在放療前,治療齲齒和牙周病,以減少放療后口腔并發癥的風險。
在這場保衛口腔“城市”的“戰役”中,我們自身就是至關重要的守護者。通過了解和掌握齲齒、放療以及口腔維護的知識,我們能夠更好地保護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守護這座“城市”的健康與美麗。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