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超360億噸CO?排放加劇氣候危機,將其轉化為燃料或化學品是減碳新路徑。但傳統鐵基催化劑如同“挑食的廚師”,總把CO?加氫反應引向生成甲烷(CH?),既浪費碳資源又降低燃料價值。近日,天津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發表研究,通過調控鐵(Fe)和錳(Mn)原子的“鄰里距離”,讓催化劑“改邪歸正”——CO?轉化率提升30%,甲烷選擇性降低50%,為高效CO?資源化提供新范式。
傳統催化劑的“致命挑食”
CO?加氫反應就像“搭積木”:CO?和H?在催化劑表面“搭”出碳鏈,最終形成汽油、烯烴等長鏈分子。鐵基催化劑因成本低、活性高,是工業界的“潛力選手”,但它有個致命缺點——表面“氫多碳少”,H?吸附能力強而CO?吸附弱,導致反應更易生成最簡單的甲烷(CH?)。數據顯示,純鐵催化劑的甲烷選擇性高達50.7%,而有用的長鏈烴(C5+)僅占6.7%,如同“種果樹只結小酸果”。
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常添加錳(Mn)作為“調節劑”。但錳的作用一直像“謎”:有時促進長鏈生成,有時反而抑制反應。天津大學團隊發現,關鍵可能藏在Fe和Mn原子的“距離”里——就像兩個人合作,離得太遠“喊不應”,離得近了才能“默契配合”。
給Fe和Mn“搬新家”:三種距離實驗
團隊設計了三組“鄰居實驗”,制備出Fe-Mn距離不同的催化劑:
- FeMn-stf組:Fe和Mn原子“住對門”,距離小于1納米(相當于原子肩并肩),通過尖晶石結構“鎖死”位置;
- FeMn-imp組:Fe和Mn“住同小區不同樓”,距離1-20納米,通過共浸漬分散在載體上;
- FeMn-mix組:Fe和Mn“住不同小區”,距離超50納米,只是物理混合。
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觀察發現,距離最近的FeMn-stf組出現“電子搬家”——Mn的電子向Fe轉移,讓Fe表面電子密度增加,就像“給Fe穿上導電外套”。這種電子轉移促進了Fe的碳化(生成Fe?C?活性相),而碳化是長鏈烴生成的關鍵“開關”。
距離越近,“胃口”越好
催化性能測試揭開了距離的“魔力”:
- CO?轉化率:FeMn-stf(最近距離)達35.2%,比FeMn-mix(最遠距離)的27.2%提升30%;
- 甲烷選擇性:FeMn-stf僅19.8%,遠低于FeMn-mix的39.8%,相當于“把浪費的碳資源搶回來”;
- 長鏈烴(C5+)占比:FeMn-stf高達51.3%,是FeMn-mix(30.9%)的1.6倍,意味著更多汽油、柴油等“高價值產品”。
為什么距離近了效率高?原位紅外光譜給出答案:FeMn-stf表面能生成大量“甲酸鹽中間體(HCOO*)”——這是CO?加氫的“黃金跳板”,能高效轉化為長鏈分子。而距離遠的FeMn-mix幾乎檢測不到這種中間體,反應就像“少了關鍵零件的流水線”,只能生成簡單產物。
從實驗室到工廠:還需“縮小距離”
這項研究首次證實,Fe-Mn雙金屬催化劑的“鄰近效應”(即原子距離小于1納米時協同作用最強)是提升CO?加氫性能的關鍵。目前團隊已通過尖晶石結構實現原子級分散,下一步計劃將催化劑負載到工業常用的分子篩上,解決“距離控制”的規模化難題。
“就像調收音機找頻道,只有Fe和Mn的‘頻率’對上了,才能收到高效轉化的‘信號’。”團隊表示,這種原子級距離調控策略,未來或可推廣到其他雙金屬催化體系,為CO?制燃料、塑料等技術提供新工具。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