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都在為“碳中和”絞盡腦汁時,你知道嗎?讓CO?變廢為寶的關鍵,可能藏在催化劑里金屬原子的“鄰里關系”中。近日,天津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發表論文,首次發現鐵(Fe)和錳(Mn)原子的距離越近,CO?加氫反應效率越高:當距離縮短到1納米以內時,CO?轉化率提升35.2%,甲烷(CH?)生成減少近一半,而高價值的長鏈烴(C5+)選擇性提高51.3%。這一發現為設計高效CO?轉化催化劑提供了“分子級戶型圖”。

碳中和的“攔路虎”:CO?加氫總“跑偏”

CO?加氫反應就像一場“分子廚藝秀”——把CO?和氫氣“炒”成燃料或化學品。鐵基催化劑是這場“廚藝秀”的主力,但傳統鐵催化劑總愛“炒糊”:要么把CO?過多轉化為無用的甲烷,要么反應效率低下,轉化率常低于30%。“問題出在催化劑的‘戶型’不好。”研究團隊解釋,鐵原子容易“貪吃”氫氣,導致表面氫濃度過高,反而讓CO?“無處落腳”,最終生成大量甲烷。

錳(Mn)作為“調味劑”常被加入催化劑,卻一直“發揮不穩定”。有的研究說它能促進長鏈烴生成,有的則認為會抑制反應。謎底直到科學家關注到“鄰居距離”才被揭開:原來,鐵和錳原子的距離,才是決定催化效果的關鍵“開關”。

給催化劑“換戶型”:三種距離,三種表現

為驗證“鄰居效應”,團隊給催化劑設計了三種“戶型”:

  • “親密型”(FeMn-stf):Fe和Mn原子“住對門”,距離小于1納米,像同一屋檐下的室友;
  • “鄰居型”(FeMn-imp):原子距離1-20納米,類似同小區鄰居;
  • “遠親型”(FeMn-mix):距離超50納米,好比住在不同小區。

通過X射線衍射(XRD)和透射電鏡(TEM)觀察,“親密型”催化劑中Fe和Mn原子完全重疊分布,像摻在一起的紅豆和綠豆;“遠親型”則各自聚集,涇渭分明。隨后的催化反應測試顯示:“親密型”表現最佳,CO?轉化率達35.2%,比“遠親型”(27.2%)提升30%;甲烷選擇性從39.8%降至19.8%,而C5+烴類(可用于制造柴油、蠟等)選擇性提高到51.3%。

原子“悄悄話”:電子轉移讓反應“提速”

為什么距離近了效果更好?團隊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發現了“電子悄悄話”:Mn原子會把電子“分享”給Fe原子,就像鄰居借東西,讓Fe表面電子密度增加。這相當于給Fe原子“戴上了手套”,減少對氫氣的“貪吃”,同時增強對CO?的吸附能力——CO?-TPD測試顯示,“親密型”催化劑吸附CO?的能力是“遠親型”的1.5倍。

更關鍵的是原位紅外光譜(FTIR)捕捉到的“反應 intermediates”:“親密型”催化劑中,CO?會快速轉化為甲酸根(HCOO*),這是生成烴類的“關鍵中間體”;而“遠親型”幾乎看不到這種物質,CO?大多直接變成CO跑掉。“就像做飯,‘親密型’能把原料及時轉化為半成品,而‘遠親型’還沒下鍋就丟了一半。”研究人員比喻道。

催化劑“裝修指南”:未來這樣設計更高效

這項研究為CO?轉化催化劑提供了“裝修新思路”:與其盲目添加金屬元素,不如優化原子間的“鄰里距離”。團隊指出,未來可通過調控催化劑的晶體結構,讓活性金屬原子“住得更近”,比如采用尖晶石結構(如實驗中的FeMn-stf),或通過原子層沉積技術精準控制距離。

“這就像優化辦公室布局,讓合作緊密的同事坐在一起,效率自然提升。”論文通訊作者黃守瑩教授表示,該發現不僅適用于CO?加氫,還為其他雙金屬催化反應(如合成氨、制氫)提供了借鑒。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