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甲烷在催化劑中“變身”甲醇時,微小的分子運動竟決定著能源轉化效率的成???近日,英國哈維爾科學與創新園區、格拉斯哥大學聯合團隊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發表研究,利用準彈性中子散射(QENS)技術首次觀測到:甲醇分子在三種銅負載沸石中的擴散速度差異達2.5倍,且隨溫度呈現反常波動。這一發現為破解甲烷直接制甲醇(MTM)催化效率低下的難題提供了“分子級導航圖”。
能源轉化的“分子堵車”難題
作為塑料、燃料的基礎原料,甲醇的全球年產量超1億噸。傳統生產需將甲烷(天然氣主要成分)先轉化為合成氣,再經多步反應制得,流程復雜如“繞遠路送貨”??茖W家一直試圖“抄近道”:讓甲烷在銅沸石催化劑作用下直接氧化為甲醇,就像“把煤炭直接煉成汽油”。
銅沸石的微孔結構如同“分子迷宮”,銅離子則是“反應站點”。但現實困境是:甲烷轉化為甲醇后,產物分子常被困在“迷宮”中,反而被過度氧化成無用的二氧化碳,導致MTM轉化率長期低于1%?!凹状挤肿拥臄U散速度,就像迷宮出口的通行效率,直接決定催化反應的‘吞吐量’?!毖芯繄F隊解釋。
中子散射“超級顯微鏡”:捕捉皮秒級分子舞蹈
為看清分子運動,團隊啟用了QENS這一“納米級高速攝像機”。中子對氫原子(甲醇分子含4個氫原子)的散射靈敏度極高,能記錄萬億分之一秒內的分子位移。實驗選取三種常見銅沸石(MOR、SSZ-13、ZSM-5),在27℃至102℃區間追蹤甲醇動態。
結果顯示,甲醇分子并非“勻速跑”,而是“跳格子”——在某個位點振動約50-90皮秒(1皮秒=萬億分之一秒)后,突然“跳躍”到相鄰位點,如同“課間操時的原地跳動與突然換隊”。這種“跳躍擴散”的速度差異顯著:SSZ-13中最快(2.59×10?1? m2·s?1),ZSM-5次之,MOR最慢(1.04×10?1? m2·s?1)。
“沸石的‘戶型’決定通行效率?!眻F隊分析,SSZ-13的硅鋁比最高(12),酸性位點少,銅離子分布稀疏,如同“寬敞的單車道”;而MOR酸性位點密集,甲醇分子易被氫鍵“粘住”,好比“擠滿人的狹窄走廊”。
溫度升高,分子反而“減速”?反?,F象藏玄機
實驗中一個反常識發現引發關注:通常溫度升高分子運動加速,但SSZ-13中的甲醇在52℃時擴散系數反而從2.6×10?1? m2·s?1降至2.2×10?1? m2·s?1,像“高速路上突然減速”。
結合非彈性中子散射(INS)技術,團隊揭開謎底:溫度升高時,部分甲醇在酸性位點形成甲氧基(-OCH?),如同“路面施工障礙物”;同時銅離子周圍的甲醇分子易“抱團”形成簇,增加運動阻力。這兩種效應疊加,導致分子運動“時快時慢”,呈現非阿倫尼烏斯行為。
定制“分子高速路”:提升甲醇產能新路徑
“調控擴散速度,可通過‘裝修’沸石實現。”研究指出,未來可通過調整硅鋁比減少酸性位點,或優化銅離子分布避免分子“扎堆”,讓甲醇分子“跑”得更順暢。例如,若將SSZ-13的銅含量從3.53%適當降低,可能進一步提升擴散效率。
這項研究不僅為MTM催化劑設計提供依據,更展示了中子散射技術在揭示微觀動態中的獨特價值。正如論文通訊作者Ian Silverwood所言:“看清分子的‘舞姿’,才能教會它們跳得更高效?!?/p>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