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腸道健康日益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在日常生活中,益生菌似乎成了不少人的“萬能選擇”——消化不良時想到補充益生菌,便秘時考慮來點益生菌,腹瀉時可能求助于益生菌。作為無所不能的“網紅”產品,益生菌“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益生菌的“五星級標準”

關于益生菌的科學界定,國際權威機構早有明確定論。200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委員會首次提出益生菌的科學定義:益生菌是指活的微生物,當攝入足夠數量時,能對宿主健康產生有益作用。2019年5月,中國營養學會結合食品領域特性進一步完善定義:益生菌特指食品中含有的有益微生物,而發酵食品中的固有微生物、人體腸道內的天然有益菌、糞菌移植物及其相關制品,均不屬于該定義范疇內的益生菌。

益生菌的“隱藏門檻”你知道多少?科學界公認的益生菌具有如下特征:活性微生物屬性、安全性驗證、功效證據充分性,以及菌株特異性和劑量依賴性。目前已知的益生菌主要分為四大類:乳桿菌屬,代表是嗜酸乳桿菌,腸道“維穩小能手”;雙歧桿菌屬,代表是長雙歧桿菌,寶寶腸道的“守護菌”;鏈球菌屬,代表是唾液鏈球菌,口腔護理的“冷門黑馬”;特殊菌種組,代表是某些酵母菌,跨界調節的“全能型選手”。

益生菌真沒那么神

當下益生菌市場的功效認知呈現兩極分化態勢:一邊是部分商家瘋狂“畫餅”,把益生菌吹成“包治百病”的萬能神藥;另一邊則是不少人直接斷言“益生菌都是智商稅”。從臨床循證醫學證據來看,益生菌真沒那么神——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它能直接幫你減重、增加飽腹感或抑制食欲。甚至,益生菌作為對宿主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在減重過程中起到輔助作用的這一說法,目前也只是在研究階段。

口服益生菌能改善兒童厭食問題嗎?要知道,孩子厭食原因復雜,不全是腸道菌群紊亂“背鍋”。就算真是菌群失調所致,也得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益生菌,可別自己隨便給娃吃!

益生菌能治療過敏嗎?先劃重點:過敏是超復雜的免疫紊亂難題,遺傳、環境、個人體質等都是“幕后推手”。目前研究表明,部分特定益生菌對過敏治療有輔助作用,但要是誰說它能“根治過敏”——妥妥夸大宣傳,千萬別信!

總之,“益生菌無用論”和“益生菌萬能論”未免都有些極端。這些年來,益生菌研究一路高歌猛進,每年都有很多論文出爐,但大多數研究都是相關性分析,存在局限性。為此,世界腸胃病學組織發布的《益生菌證據等級全球概況匯總》按證據等級對益生菌功能分類:其在治療急性腹瀉、抗生素相關腹瀉和便秘方面證據充分,而改善情緒、失眠等宣稱多為夸大。

益生菌能長期服用嗎

雖然益生菌具有調節腸道功能的作用,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甚至產生依賴性。如果盲目給腸道“狂塞”益生菌,不僅幫不上忙,還會讓腸道“后勤系統”忙亂:臟器需要額外分解代謝多余菌體,容易“罷工”;腸道菌群的原有秩序被打亂。更要警惕的是,當免疫力低下時,這些“失控的援兵”可能觸發腸源性感染。

健康人的腸道就像一座秩序井然的“菌群王國”,日常所需的益生菌完全能通過飲食“自然征兵”——清晨一勺酸奶如同給腸道“空投活菌傘兵”,午餐夾一筷子泡菜好似為菌群“輸送發酵糧草”,“腸道王國”自己就能維持和諧的生態平衡,壓根兒不需要額外用補充劑“搞特殊”。

總之,想要讓腸道菌群“安居樂業”,合理的膳食結構才是關鍵。但也要時刻警惕——抽煙時那一縷縷“煙熏火燎”、酒杯中晃蕩的“辛辣刺激”,還有腌制食品里藏著的“高鈉陷阱”,都可能化作傷害腸道菌群的“隱形殺手”,悄悄打破腸道里的“微生態和平”。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