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歐洲多國氣溫持續突破40℃,鐵路停運、學校停課、公共交通癱瘓的新聞屢見報端。然而,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卻同時存在:在德國,空調普及率僅為3%,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當中國空調品牌在歐洲市場銷量激增時,德國人卻依然堅持用濕毛巾降溫、擠圖書館納涼。這種“反空調”現象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與現實困境?
圖源:Pixabay
空調為何在德國淪為“奢侈品”?
01****經濟門檻:裝得起也用不起
在德國,購買一臺基礎款空調需花費249歐元(約合2000元人民幣),但安裝費用可能高達1500歐元,甚至超過空調本身價格。柏林市民約翰曾計算:安裝一臺1.2千瓦的空調,總成本接近7000歐元(約合人民幣5萬元),相當于普通家庭稅后月收入的2倍。更棘手的是使用成本——夏季每天開8小時空調,月電費可達112歐元,占稅后月均收入的4%。對于低收入群體而言,這相當于在酷暑中支付一筆“高溫稅”。
02****建筑壁壘:老房子的“空調禁令”
德國現存大量建于19世紀的老建筑,其厚達50厘米的石砌墻體和斜頂設計本為抵御寒冬而生,卻在夏季變成“保溫牢籠”。慕尼黑大學建筑系教授指出:“這些建筑的外墻承重結構無法支撐空調外機,若強行打孔安裝,可能破壞歷史建筑風貌。”在柏林米特區,居民申請安裝空調需通過房東、物業管理委員會、市政廳三級審批,流程長達數月。租房者更面臨困境:若未獲房東書面同意,擅自安裝空調可能面臨違約賠償。
03****文化觀念:空調是“環境公敵”
在德國環保主義者的語境中,空調被貼上“高耗能”“加劇溫室效應”的標簽。歐盟《綠色協議》明確要求2030年建筑能耗較1990年下降55%,而空調普及可能使夏季用電峰值激增20%。柏林環保組織“未來氣候”成員瑪蒂爾德直言:“每個空調外機都是對碳中和目標的背叛。”這種觀念深入人心,甚至衍生出“空調羞恥”——使用空調者可能被鄰居視為不負責任的能源浪費者。
德國人的“無空調生存指南”
01****建筑智慧:被動房的“自然空調”
德國自1977年實施《能源節約條例》以來,新建建筑普遍采用“被動房”標準:通過50厘米厚的聚苯乙烯保溫層、三層中空玻璃和熱回收通風系統,實現冬暖夏涼。法蘭克福某被動房社區實測顯示,夏季室內溫度比室外低8℃,且無需主動制冷。這種設計雖前期成本增加15%,但長期能耗降低90%,成為德國建筑業的“隱形空調”。
02****空間重構:城市里的“清涼地圖”
當40℃熱浪來襲,柏林市民會涌向施拉赫滕湖——這個距市中心30分鐘地鐵車程的天然湖,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岸邊林蔭道鋪設了太陽能充電板和直飲水站。市政府推出的“清涼屋”計劃更將教堂、博物館等公共建筑改造為避暑中心,配備醫療站和免費酸梅湯。漢堡港則開放了廢棄碼頭改造成的“城市海灘”,用海風和噴霧裝置營造出26℃的微氣候。
03****行為革命:從“忍耐”到“共處”
德國人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高溫哲學”:中午12點至15點關閉百葉窗,用濕床單覆蓋沙發,晚餐改吃冷餐。在巴伐利亞州,農民會收集地下水通過陶管循環降溫;在黑森林地區,居民沿用中世紀“地窖納涼”傳統,將食物儲存在地下3米的恒溫空間。更有趣的是,德國鐵路在熱浪期間會為乘客發放印有避暑攻略的扇子,上面寫著:“汗水是身體的空調,微笑是心靈的清風。”
圖源:Pixabay
熱浪下的觀念裂變:空調是敵人還是救星?
01****極端天氣的“現實教育”
2025年熱浪導致德國37人死于中暑,其中12人為獨居老人。斯圖加特大學氣候模型顯示,若不采取措施,到2040年德國夏季40℃天數將增至每年25天。這種危機感正在動搖傳統觀念——巴伐利亞州農民協會首次呼吁政府補貼空調安裝,柏林某養老院甚至為老人集體購買移動空調。
02****技術的“綠色突圍”
德國企業正研發“太陽能空調”,通過屋頂光伏板直接驅動壓縮機。博世集團推出的地源熱泵系統,利用地下100米恒溫層實現零排放制冷,雖初期成本高達2萬歐元,但政府提供40%補貼。這些創新試圖在環保與舒適間尋找平衡點。
03****政策的“兩難抉擇”
歐盟《建筑能效指令》要求2030年所有建筑達到近零能耗標準,這似乎與空調普及矛盾。但德國環境部已悄悄調整政策:允許在被動房中安裝高效空調,條件是搭配智能溫控系統,在室外溫度超過35℃時自動啟動。這種“有條件的妥協”,折射出政策制定者的現實考量。
當傳統遭遇氣候危機
德國人的“無空調生活”,本質是一場持續百年的能源倫理實驗。它既展現了人類適應自然的智慧,也暴露了文化慣性在面對氣候危機時的脆弱。隨著2025年熱浪成為新常態,德國社會正在經歷微妙轉變:從嘲笑空調到接受補貼,從堅守傳統到擁抱技術。這場變革提醒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既需要建筑的智慧、行為的調整,更需要突破文化舒適區的勇氣。或許,真正的清涼不在于是否開空調,而在于人類能否在傳統與現代、自然與技術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供稿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科普創作與傳播學會
作者:重慶市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主任高級編輯 田軍英
審核專家: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 張名均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