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時,管路突然凝血可不是小問題 —— 不僅浪費透析時間,還可能因失血導致貧血,嚴重時甚至要緊急中斷治療。其實做好這幾件事,能大大降低凝血風險!

1. 透析前 “抗凝藥” 細節要記牢

肝素是透析時常用的抗凝藥,但劑量不是 “一成不變” 的。如果透析前發現皮膚有瘀斑、牙齦出血,一定要提前告訴護士,可能需要減少肝素用量;反之,若最近頻繁便秘(用力排便會激活凝血),醫生可能會適當增加劑量。別隱瞞身體變化,抗凝藥調對了,凝血風險先降一半。

2. 透析中別亂動,保持 “血流平穩”

透析時身體移動幅度過大,可能導致針頭貼壁、血流不暢,這是管路凝血的 “導火索”。想咳嗽或翻身時,先輕輕按一下穿刺部位周圍,動作放緩;若感覺針頭處刺痛,及時叫護士調整,別自己硬扛。雙手盡量放在舒適的位置,別長時間彎曲手臂。

3. 日常控制 “高凝因素”,從根源預防

脫水、高血脂、高血糖都會讓血液變 “黏稠”,增加凝血概率。透析間期別吃太咸(避免脫水),炒菜用橄欖油(每天不超 20ml),血糖高的腎友要嚴格控糖(糖化血紅蛋白<7%)。每周查一次血常規,若血紅蛋白過高(>110g/L),及時告訴醫生調整促紅素用量,避免血液過度濃縮。

4. 管路凝血信號要警惕

透析中若發現管路內血液顏色變深、有小血塊形成,或機器頻繁報警 “血流不足”,別猶豫,立刻呼叫醫護人員。早期處理能避免凝血范圍擴大,減少血液丟失。

做好這幾點,既能讓透析更順暢,也能減少并發癥。把凝血風險降到最低,透析才能更安心!

來源: 醫路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