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潘奶奶(化名)患有2型糖尿病15年,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10天前,她突然感到右側腰部和腿部如針刺般劇痛,隨后皮膚發紅、出現成串水皰,被診斷為“帶狀皰疹”。盡管接受了抗病毒治療,但疼痛卻日益加劇,演變為燒灼、針刺樣陣痛,最終因難以忍受的“2型糖尿病合并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進入湖南省人民醫院治療。

這不是偶然!糖尿病與帶狀皰疹存在著“危險同盟”。

可能有朋友會疑惑,帶狀皰疹不是皮膚病嗎?怎么由內分泌科醫生來科普?

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內分泌二病區趙新蘭主任醫師介紹,這是因為帶狀皰疹的發生、發展與人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而內分泌系統(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又與免疫功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相對低下,是帶狀皰疹的高發人群。今天就從疾病本質、危害、高發人群到預防措施,帶大家全面認識帶狀皰疹。

一、什么是帶狀皰疹?——是“蛇纏腰”,也是病毒“復燃”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很多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沒有被完全清除,而是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里,當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時(比如年齡增長、勞累、患慢性病等),潛伏的病毒會被“激活”,大量復制并沿著神經纖維擴散,引起神經和皮膚的急性炎癥——這就是帶狀皰疹。

二、帶狀皰疹的典型表現:

1.疼痛:是帶狀皰疹最突出的癥狀,可在皮疹出現前1-5天就發生,表現為針刺樣、燒灼樣、刀割樣疼痛,甚至輕輕觸摸皮膚都會劇痛。部分患者疼痛劇烈,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

2.皮疹:通常沿身體的一側神經分布區域出現,呈條帶狀(比如腰背部、胸脅部、頭面部等),不會跨過身體中線。初期為紅斑,很快出現簇集的水皰,水皰干涸后會結痂,病程約2-4周。

三、最需警惕的“后遺癥”: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約10%-30%的患者會出現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即皮疹消退后,疼痛仍持續超過1個月(甚至數年)。年齡越大、治療越晚,發生率越高。這種疼痛頑固且難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四、哪些人容易得帶狀皰疹?——免疫“失守”者需警惕

1.年齡因素:50歲以上人群是高發群體,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功能逐漸衰退,對病毒的“控制力”下降。

2.慢性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會損傷免疫細胞功能,帶狀皰疹發生率是普通人的2-3倍,且病情更重、疼痛更劇烈;
  • 甲狀腺疾病(如甲減、甲亢)、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亂,風險升高;
  • 腫瘤患者(尤其是接受放化療者)、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嚴重受損,病毒易“趁虛而入”。

3.其他情況:長期熬夜、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長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如器官移植患者)等,也會降低免疫力,誘發帶狀皰疹。

五、如何預防帶狀皰疹?——主動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1.基礎預防:保護免疫力

  • 控制慢性病: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糖。
  • 規律生活:避免熬夜、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
  • 健康飲食:均衡攝入蛋白質、維生素(如新鮮蔬果),避免酗酒、吸煙;
  • 適度運動:每周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增強免疫力。

2.關鍵措施:接種帶狀皰疹疫苗

  • 適用人群:推薦50歲及以上人群接種重組帶狀皰疹疫苗,尤其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免疫力低下者。
  • 疫苗作用:能顯著降低帶狀皰疹的發生率,即使發病也可縮短病程,降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風險。

六、萬一得了帶狀皰疹,“糖友”該怎么辦?

早發現、早就醫治療是關鍵!抗病毒/營養神經/止疼治療等。

特別提醒:糖尿病患者若患帶狀皰疹,需更積極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動加重感染),并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健康生活,醫防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人民醫院 內分泌科二病區 唐卓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人民醫院 內分泌科二病區 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