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好奇,是什么讓地球歷史上的五次“大滅絕”導致超過75%的海洋物種消失?是什么引發了這樣的生態災難?如今,科學家們正在揭開謎底——活性氧(ROS),或許就是這一切背后的關鍵“殺手”。
在過去5億年的地球歷史中,五次“大滅絕”事件(“Big Five”)深刻重塑了生態格局。這些事件通常由火山活動、氣候劇變或小行星撞擊觸發,并導致全球變暖、海洋缺氧或酸化等災難性后果。然而,驅使這些壓力最終導致生物大規模死亡的機制卻一直未被完全闡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研究人員提出,活性氧可能是連接環境壓力與生物體應激反應的“致命紐帶”(圖1)。相關成果發表于Science Bulletin 2025年第9期。
圖1 活性氧:貫穿地球歷史與未來的大滅絕致命鏈條中被忽視的關鍵一環
活性氧:從壓力信號到“終極殺手”
活性氧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分子,包括超氧陰離子(O2??)、過氧化氫(H2O2)、羥基自由基(?OH)等。當環境條件發生劇變時,生物體內外的ROS水平會顯著增加。
在適量范圍內,ROS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作為信號分子調節基因表達,幫助生物適應壓力;但當ROS水平超過生物的生理閾值時,便會對細胞造成破壞:氧化膜脂、變性蛋白、損傷DNA和RNA,甚至引發細胞死亡。這種細胞層面的破壞,逐步擴展到器官、個體,甚至整個群落,最終導致大量物種的死亡。
更令人擔憂的是,ROS的危害不止于此。它還能通過影響繁殖和發育過程,將危機延續到未來世代,進一步放大物種滅絕的范圍和深度。
為什么有的生物“挺過來了”?
并非所有生物都對活性氧束手無策。那些在大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的生物往往具備一些關鍵適應策略:(1)“避難帶”生存。部分生物藏身于較少受影響的區域,避免產生過高的胞內ROS。(2)“適者生存”。一些物種在環境壓力下進化成體型更小、生長周期更短的物種,通過快速繁殖,在ROS引發嚴重損害前完成生命周期。另外,一些物種通過遺傳或生理進化,進化出更強的抗氧化能力,從而提高存活率。
從過去到未來:ROS研究的意義
活性氧的研究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地球歷史上的大滅絕,還為應對當代和未來的生物危機提供了新視角。面對當前的第六次生物多樣性危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深入探索:
構建歷史數據庫: 梳理地質歷史中環境壓力與ROS水平的關系,揭示物種滅絕背后的因果鏈條。
現代實驗模擬:使用先進技術重現大滅絕時的環境條件,探索ROS水平對生物的直接影響。
地質證據挖掘: 研究保存在地質記錄中的ROS痕跡,追蹤其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用。
生物進化的關聯: 探索ROS如何通過增加突變率或選擇壓力驅動生物進化與適應。
應對策略研究:開發調控ROS水平的生態修復手段,如利用ROS代謝微生物,減輕環境壓力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了解更多】
Man Tong, Xuejun Guo, Songhu Yuan*, Zhong-Qiang Chen, Genming Luo, Haijun Song*, Shucheng Xi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the last link in the mass extinction killing chain. Science Bulletin, 2025, 70(9): 1398-1401
封面圖為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中國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