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熱、潮濕的時期。古人言:“大暑,乃炎熱之極也。”此時,驕陽似火,暑氣蒸騰,地氣上涌,雨水豐沛,形成中醫所說的“暑濕夾雜”的獨特氣候環境。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推拿科朱偉主任提醒大家,大暑正是中醫養生調理的關鍵窗口期,能為秋冬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大暑養生四部曲:清、化、養、防
應對大暑的“烤”驗,中醫養生重在清暑熱、化濕濁、養津氣、防過度:
1.飲食:清補化濕,甘淡為要
**清熱解暑生津:**多吃當季瓜果蔬菜,如絲瓜、苦瓜、黃瓜、冬瓜(利水消腫)、西瓜(天然白虎湯,清暑熱生津液,但脾胃虛寒者勿貪多)、綠豆(煮湯或粥)、荷葉(煮水代茶飲)。
**健脾祛濕:**薏苡仁(炒薏米性更平和)、赤小豆、白扁豆、山藥、蓮子、芡實。可煮粥(如綠豆薏米粥、山藥蓮子粥)或煲湯(如冬瓜薏米排骨湯)。
**醒脾開胃:**適量食用酸味食物,如烏梅(酸梅湯)、山楂、檸檬、醋,能生津止渴、促進食欲、幫助消化。
**忌口:**減少油膩、辛辣、燒烤、甜膩糕點(助濕生熱);嚴格限制冰冷食物飲料(冰鎮啤酒、冰激凌、冰水),這些會瞬間遏制脾胃陽氣,損傷脾陽,導致濕濁內生,加重腹脹、腹瀉。
2.起居:順應天時,動靜有度
**避暑防濕:**避免在烈日當空(尤其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長時間戶外活動。保持居室通風干燥,必要時使用除濕機。避免久居空調房,尤其不要讓冷風直吹身體(頸背、腹部、膝蓋),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建議26℃以上)。
**充足睡眠:**保證充足睡眠,有條件者堅持午睡(30分鐘左右),有助于養心陰、斂陽氣。
**溫和運動:**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段進行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微微汗出即可,達到“動汗貴如金”的效果,避免大汗淋漓耗氣傷津。運動后及時補充水分(溫水或淡鹽水),切忌立即沖涼水澡。
3.情志:靜心養氣,戒躁戒怒
酷熱易擾心神,導致心煩意亂、急躁易怒。中醫認為“心靜自然涼”,可通過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冥想、閱讀等方式調攝心神,保持情緒平穩。
避免情緒劇烈波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強調夏季應“使志無怒”,讓情志如花開般舒暢。
穴位保健:中醫特色療法來助力
**1.三伏貼(天灸):大暑正值“三伏”關鍵期。**在特定穴位貼敷辛溫發散藥物,借助自然界旺盛陽氣,溫通經絡,驅逐內伏寒邪。適用于冬季易發或加重的虛寒性疾病(如哮喘、慢支、鼻炎、關節炎、胃寒、怕冷、痛經等)。注意:需至正規醫院辨證貼敷。
**2.艾灸:**溫和灸足三里(健脾胃、補氣血)、關元/氣海(培補元氣)、神闕(溫陽散寒、健脾和胃)。尤其適合體質虛寒、怕冷、易腹瀉人群。注意防燙傷,陰虛火旺者慎用。
**3.拔罐:**在背部膀胱經或特定穴位拔罐,有助祛風除濕、疏通經絡、緩解疲勞。對暑濕困阻導致的肌肉酸痛、沉重感效果佳。
4.穴位按摩:可自行按摩
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寧心安神和胃止嘔。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健運脾胃、扶正培元。
合谷穴(手背虎口處):疏風解表、清熱止痛。
陰陵泉穴(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健脾化濕、通利三焦。
風池穴(頸后枕骨下兩側凹陷):疏風清熱、醒腦開竅。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壓,力度適中,有酸脹感,每穴按揉3~5分鐘。
注意事項:
**1.個體化養生:**體質不同,養生側重不同。陽虛怕冷者,祛濕同時要顧護陽氣,慎食過涼;陰虛內熱者,清暑同時注重滋陰。可咨詢專業中醫師進行三伏貼、艾灸等治療。
**2.及時就醫:**若出現嚴重中暑癥狀(高熱、意識不清、抽搐等)或原有慢性病急性加重,務必立即就醫!
專家提醒
針灸推拿科朱偉主任提醒:大暑是酷熱的頂點,也蘊含著陽氣充盈的生機。善用中醫智慧,不僅可防病于未然,更能為秋冬健康打下堅實基礎,實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閉環。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針灸推拿科 王子怡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王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