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浙江5歲的樂樂(化名)突然持續低燒、食欲不振,全身關節隱隱作痛,并且****淋巴結腫大。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就診時,**竟被確診晚期惡性腫瘤!

據樂樂媽媽回憶,一個月前,**在給孩子洗澡擦脖子,他抬頭的瞬間,看到脖子上有個小疙瘩。**當時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趕緊伸手去摸,真的摸到一個小硬塊!

“是蚊子咬的?還是撞到了?”樂樂媽媽仔細觀察后發現,并不像是蚊子包或者撞傷了,更像是淋巴結。聯想到樂樂那幾天持續低燒、食欲不振、全身關節隱隱痛……樂樂媽媽上網搜索這些癥狀,被搜索結果嚇一跳,有人說是普通炎癥的,甚至還有提到“腫瘤”“白血病”等字眼。

于是,樂樂媽媽立即帶樂樂前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莫干山院區就診。

**在經過醫生查體、B超檢查、穿刺活檢等系列檢查后,得出結論:癌細胞已經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和骨骼,****確診為四期(高危)神經母細胞瘤——一種兇險的晚期惡性腫瘤,**情況非常兇險。

樂樂家人內心非常崩潰:以為只是普通的淋巴結,帶他來醫院看也是抱著看下比較安心的心態,為什么真的會是腫瘤?

而像樂樂媽媽這樣,發現孩子身上莫名腫起淋巴結的家長不在少數。

什么是淋巴結?

淋巴結是一種圓形或橢圓形的結構,主要分布于人體頸部、腋下、腹股溝區、腸系膜等部位,是人體內重要的免疫器官、防御系統,它們遍布全身,就像一個個小小的“哨兵”,時刻監視著身體的健康狀況。

當身體受到感染、炎癥或其他疾病的侵襲時,淋巴結就會迅速反應,腫大起來,像是一個勇敢的戰士,挺身而出,與病菌作戰。

兒童淋巴結為什么會腫大?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王金湖介紹,淋巴結腫大本身不是病,而是一個信號!引起淋巴結腫大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

1.細菌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齲齒、牙齦炎、中耳炎、鼻炎、頭頸部皮膚膿皰疹等);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風疹、幼兒急疹、手足口病、EB病毒感染、貓抓病等通常伴有發熱、咽痛、咳嗽等原發感染癥狀)。

淋巴結腫大資料圖

2.身體免疫反應:疫苗接種(如卡介苗接種后同側腋窩淋巴結可能輕度腫大);早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等),但通常會伴有其他特征性癥狀(如持續高燒、皮疹、眼睛紅、關節腫痛等)。

3.其他少見但需警惕的原因:某些血液系統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轉移性腫瘤(特點是淋巴結腫大進展快、體積大、質地硬、無壓痛、活動度差、成串或融合成團,常伴有不明原因發熱、盜汗、消瘦、乏力、面色蒼白、肝脾腫大、皮膚瘀點瘀斑、全身疼痛等癥狀)。

淋巴結多大算異常?

淋巴結呈球形或橢球形,表面光滑,質地柔軟,無壓痛,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在健康的學齡期兒童中,大約 38%-45%都可以觸及淋巴結。所以,摸到1-2個淋巴結不用害怕。新生兒及兒童大部分區域的正常淋巴結最長直徑不超過1cm。

不過,新生兒出現淋巴結大于1cm,大于1月齡兒童淋巴結大于2cm 時,就需要考慮存在淋巴結腫大。

什么樣的淋巴結尤其需要提高警惕?

兒童長淋巴結比較常見,但也因此常被忽視,一些腫瘤患兒來醫院就診時已經很后期了。

醫生提醒,**如果孩子長淋巴結進展快、體積大、質地硬、無壓痛、活動度差、成串或融合成團,還伴隨持續低燒、關節疼痛、食欲不振、日漸消瘦等癥狀的,**家長就要提高警惕,及時到醫院排查。

家長如何判斷是否需就醫?

觀察淋巴結關鍵指標:

大小:直徑超過2厘米,或進行性增大。

質地:堅硬如石頭或固定不活動。

伴隨癥狀:持續高熱(≥3天)、夜間盜汗、體重下降、皮膚瘀斑等。

檢查建議:

血常規、C反應蛋白判斷感染類型;

淋巴結B超評估結構;

持續腫大需排除結核、EB病毒等,必要時進行活檢。

來源: 極目新聞、浙大兒院、新聞坊、健康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