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期。到“十四五”末,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世界衛生組織從“健康、參與、保障”三大維度提出“積極老齡化”理念,指導各國根據自身基礎條件和文化價值觀念,針對性地采取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策略措施。在我國,“積極老齡化”理念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的同時,也意味著作為獨立個體的老年人在身心健康、生活保障、家庭和睦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公益事務的相關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

目前,我國“數字化”和“老齡化”交匯形成新的時代特征。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網民年齡結構進一步向高齡人群滲透,60歲以上的網民占到10.3%,人均手機App有37個。作為數字媒體的“銀發用戶”,老年人在擁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數字產品之后,學習網絡購物、新聞搜索、社交聯絡,但因為老年人接觸數字媒體較晚,數字素養不足,成為數字技能應用的弱勢群體,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數字素養欠缺因素針對老年人的網絡詐騙、虛假信息、隱私泄露等多種安全隱患值得重視。據統計,老年群體是網絡詐騙中受騙金額最高的受害對象。他們常常因為“免費送”、搶紅包、轉發分享有詐騙鏈接或二維碼的內容,造成家庭財產損失;大量涉及養生保健、負面輿論、投資理財的信息內容,通過老年群體的轉發和傳播獲取流量、尋求商機;微信成為老年群體情感溝通的重要紐帶,是其使用率較高的App。老年群體通過社交媒體的“自我秀”,曬自己的家庭生活,收獲他人點贊、評論、轉發等反饋互動,增進交流的同時,無意中也暴露了隱私;不法分子利用幫助老年人拍照的機會獲得人臉識別的照片信息,或者誘導他們下載一些過度搜集用戶信息的App,截取個人信息,進而實施詐騙等犯罪活動。

老年群體數字素養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老年群體中的非網民主要是因為設備不足、文化程度限制和使用技能缺乏導致不能上網,其中使用技能缺乏占48.9%。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比例較高,偏遠地區、民族地區一定比例的老年群體無法觸網。城鄉差別、經濟水平、受教育程度成為影響老年群體數字素養的重要因素,對他們看病就診、購物旅游、人際交流等生活領域產生影響,由此呈現出老年群體在健康素養、功能性自立、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發展落差。

數字素養提升途徑有待拓寬。數字媒介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信息來源,是了解世界、溝通交流、認知自我的重要窗口。數字素養對于增強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感、人際互動和生活滿意度都有著積極意義,老年群體不應成為數字時代的邊緣群體。各大網絡平臺、公益組織、各級學校進行的數字掃盲計劃主要針對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群體缺乏系統了解學習數字技能的機會。

探索老年群體數字素養提升路徑老年群體的數字素養可以通過家庭分享、社會參與和文化責任多個維度進行培養提升。

**首先,家庭作為老年群體數字素養提升的主要場所,應大力倡導家庭內部的“數字反哺”,通過媒體宣揚、學校教育、社區傳播,從文化上引導晚輩們輔導老年群體合理使用數字媒體。**代際之間的支持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幫扶和生活上的照應,還應包括共同的學習經驗和生活體驗。老年群體的數字素養主要包括信息獲取能力,如何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檢索,構建自己的認知地圖;信息甄別能力,如何判斷信息真偽,識別虛假信息;信息消費能力,如何選擇媒介接觸的渠道,掌控觸媒時間等。老年人的記憶力、理解力、聽力等身體機能有所衰退,對學習新技能抱有畏難情緒,自我能力評價較低,常常會抱怨自己笨、記不住、擔心用錯。在鼓勵老年群體學習數字技能的同時,也要學會接受他們逐漸老去的事實,子女晚輩在“數字反哺”過程中理應多一些耐心、孝心和細心。

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社交媒體的作用,宣傳報道老年人的數字技能成果和“數字反哺”的成功案例,發揮一些“老年網紅”的積極示范效應,改變大家對老年群體在數字化時代的刻板印象,同時相關機構也可以適當出臺一些標準化、系統化的“數字反哺”手冊,以便家庭內部使用。

**其次,依托社區,為老年人參與學習數字技術提供社會參與途徑。**社區老年教育涉及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兩個領域,既需要硬件設施建設,也需要教學組織、教材計劃等軟件條件,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作。事實上,很多城市的社區已經行動起來,通過相關培訓項目加強對老年人數字媒體方面的技術輔導,尤其是指導他們如何使用智能手機。例如寧波市新城社區、北京石景山區雙錦園社區、重慶巴南區五園灣社區等都組織了“手機課堂”,由社區工作人員或青年志愿者向老年群體普及相關知識。社區作為基層組織,了解社區內部老年群體的基本情況,可以發揮資源優勢,聯系對應部門、團體和機構,加強適宜本社區老年群體的數字技能培訓,既可以推動“銀發經濟”,也能方便老年群體的日常生活。

**再次,擴大老年教育供給,激活老年教育潛能,提升老年群體數字化水平。**世界上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和地區普遍出臺終身教育、老年教育領域法律法規,并將老年教育政策作為重要的社會政策。鼓勵多元化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在老年教育原有內容基礎上強化數字技能的培養。提倡終身學習模式,讓老年人中相對年輕的群體去教授年齡更大的人群使用數字產品,也是激活低齡化老年人口紅利的策略之一。對于數字發展水平欠缺的農村或偏遠地區,可以進一步整合利用社區教育機構、職教中心等教育資源,完善基層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結合當地實際開展適應鄉村老年人需求的數字技能培養活動,例如,設立學習體驗基地,加強對農村散居、獨居老人的教育服務。

明晰老年群體數字素養的提升路徑。筆者認為,在老年群體數字素養技能服務方面,形成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鄰里互助、老年友好的差序格局,有助于消除“愚昧”“退化”“無力”等數字化時代針對老年群體的刻板形象。老年人不是社會負擔,而是社會資源。通過社區老年群體數字素養實踐,讓他們更有信心面對數字化的老年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來源: 夏都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