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135萬人死于交通事故,英國M1高速公路2019年數據顯示,事故樣本僅占0.01%,99.99%為非事故數據——如何在這樣的“數據荒漠”中提前30分鐘預測交通事故?近日,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團隊提出的TGRCN模型給出答案:通過“時序預測雷達+空間特征顯微鏡”雙引擎架構,將事故預測準確率提升至78.1%(北行方向),相關成果發表于《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該模型首次實現對速度方差等關鍵風險因子的精準捕捉,為高速公路主動安全管理開辟新路徑。
數據困境:傳統模型為何成“事后諸葛亮”?
交通事故預測長期面臨“三難”:數據稀疏(事故樣本不足0.01%)、時空關聯復雜(速度、車距等5項動態指標相互影響)、預警窗口有限(30分鐘內需完成識別與干預)。傳統模型常陷入“兩難選擇”:時間序列模型(如ARIMA)無法捕捉空間特征,像“管中窺豹”;深度學習模型(如LSTM)在數據稀疏時易“過擬合”,誤將噪聲當信號。
“某路段速度方差突然增大20%,這可能是事故前兆,但傳統模型會因數據太少忽略這一信號。”研究團隊舉例,2019年M1高速某起追尾事故前,系統曾監測到車距縮小伴隨速度波動,但因模型靈敏度不足,警報在事故發生后才觸發。
雙引擎破局:時間預測+空間識別協同作戰
TGRCN模型創新性地將TSGRNN與WCNN結合,構建“預測-識別”閉環。TSGRNN(時間序列廣義回歸神經網絡)如同“交通狀態預報員”,基于過去30分鐘的速度、車距、流量等數據,通過徑向基函數預測下一時段交通狀態——類似氣象模型通過歷史數據預測臺風路徑,提前鎖定風險區域。
WCNN(二項加權卷積神經網絡)則是“事故特征識別專家”。針對數據不平衡,它給事故樣本賦予更高權重,迫使模型“重點學習”危險模式;同時將時序數據轉化為“交通狀態圖像”,通過卷積層提取空間關聯特征。例如,當某路段出現“速度驟降+車距縮小”的特征組合時,模型會立即標記為高風險。
“傳統模型像單線程處理器,而TGRCN是雙核CPU。”團隊解釋,TSGRNN解決“何時可能出事”,WCNN回答“哪里可能出事”,兩者協同將預警精度提升40%。
實地測試:M1高速驗證78%準確率,速度方差成關鍵誘因
在英國M1高速2019年數據集(含244起事故、197萬條交通數據)的測試中,TGRCN表現顯著優于STGCN、LSTM等8種主流模型:北行方向事故識別率78.1%、非事故識別率80.2%;南行方向對應為75.3%和81.6%。更重要的是,通過ICAV-LIME工具分析發現,速度方差(車輛速度波動程度)是事故第一誘因,貢獻度超40%,其次是平均速度和車距。
“這意味著交通管理部門可針對性施策。”團隊舉例,當檢測到某路段速度方差超過60 km/h2時,可通過可變限速牌降低車速波動,將事故風險降低30%以上。該模型在我國蘇通大橋的測試中同樣表現優異,事故預測準確率達66.7%,驗證了跨場景適用性。
從實驗室到公路:智能預警系統未來將嵌入自動駕駛
目前,TGRCN模型已在英國部分高速公路試點,交通控制中心可實時接收30分鐘風險預警。團隊計劃下一步整合天氣、光照等環境變量,并優化極端案例(如連環追尾)的識別能力。論文通訊作者Bowen Cai表示:“未來該模型可嵌入自動駕駛系統,實現‘車-路-云’協同預警,讓每輛車都成為移動的事故監測站。”
專家認為,這種“小樣本學習+可解釋AI”的范式,為工業安全、災害預警等“數據稀疏”領域提供了新解法。
來源: 工程管理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