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內蒙古工業大學輕工與紡織學院“融美空間”的“向日葵”、“織愿者”師生團隊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青山小學開展了華服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該活動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北疆服飾非遺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育基地開展的常態化向中小學輻射推廣的服飾文化科普活動,獲得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內蒙古工業大學)的專項資助。團隊依托與企業聯合研發的華服小當家“小藝課堂”,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開展了三維度創新教學體驗。
沉浸式文化課堂
結合豐富的大學生專業創新實踐作品和非遺傳承人的刺繡作品,營造生動有趣的文化場域,以蒙古族科爾沁服飾為例,凝練了“科爾沁的草原風情”“非語言民俗象征符號”及“精美的刺繡蒙古袍”三個代表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及非遺技藝的文化知識點,開啟互動式講授,營造了沉浸式、可感知的文化科普課堂。
非遺技藝體驗
服裝專業大學生現場演示蒙古袍工藝流程、刺繡技藝,指導小學生使用環保材料制作科爾沁已婚女子蒙古袍套裝模型。結合線上工藝視頻的循環播放,孩子們親手完成裁片的連接、繡花圖案的固定、紐扣的盤結等工藝體驗,參與式的實踐使得傳統的服飾技藝成為了可觸摸的文化記憶。
作品展示與交流
同學們在完成技藝體驗后開展了生動的作品交流展示會,充滿童趣與創意?,F場共完成了6件科爾沁蒙古袍的模型制作,結合大家完成的作品,回顧了“科爾沁草原在哪里?科爾沁蒙古袍的形制特點是什么?”等知識點,鞏固科爾沁服飾形制的知識目標達成。
內蒙古工業大學帶隊教師史慧指出:“我們突破傳統宣講模式,通過‘沉浸式文化課堂、非遺技藝體驗、作品展示與交流’三維度創新教學體驗,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青山小學校長劉莉表示,這種高校資源下沉的“文化科普”模式,為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育改革提供了新范式。
來源: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