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超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閱:羅健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副主任醫師

哮喘是我國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來我國兒童哮喘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而運動是部分哮喘急性發作的誘因。很多家屬為避免孩子哮喘發作,限制孩子的各類運動。這種做法正確嗎?

其實,規律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對哮喘患兒和正常兒童的健康都有益處,且在哮喘癥狀控制和心理健康方面有積極作用。在合理管理和預防措施下,大多數哮喘兒童可以安全參與運動。因此,應鼓勵哮喘兒童參與科學、規律的運動。

一、運動對哮喘兒童有哪些益處?

合適的規律運動對哮喘兒童的管理有正面作用。

1.增強心肺功能

適度運動可改善肺活量、增強呼吸肌力量,有助于改善哮喘控制水平,減少夜間哮喘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2.提升免疫力

規律鍛煉能減少呼吸道感染風險(感染是哮喘常見誘因)。

3.促進心理健康

適度運動可緩解因過度限制導致的焦慮和自卑。在集體運動過程中可避免社交障礙,提高社交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二、過度限制運動對哮喘兒童有哪些危害?

1.影響身體功能

心肺功能下降:長期限制運動會導致心肺適應性降低,可能加重哮喘兒童的運動耐量不足,導致其身體越來越差,哮喘更難控制。

肥胖風險上升:活動不足可能引發體重增加,而肥胖本身會加劇哮喘癥狀和呼吸負擔。

骨骼肌肉發育滯后:青春期前缺乏負重運動可能影響骨密度積累,增加未來患骨質疏松的風險。

2.心理社會適應障礙

自我效能感降低:如果哮喘兒童經常被禁止參與集體活動,易產生“病態認同”,影響抗病信心建立。

社交隔離現象:無法參與同齡人游戲可能導致孩子社交技能發展滯后,特別是學齡期兒童更為明顯。

焦慮情緒固化:過度保護可能強化孩子對運動的恐懼。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哮喘患兒運動時需注意哪些風險?

盡管運動有益,但需注意以下風險場景。

1.未控制的哮喘

若近期頻繁發作、夜間咳嗽或日常活動受限,應暫緩劇烈運動。

2.運動誘發性哮喘

部分兒童在劇烈運動后出現喘息、咳嗽,需進行針對性地預防。

3.環境因素

寒冷干燥空氣(如冬季跑步)、花粉季戶外運動、空氣污染等可能誘發癥狀。

四、對哮喘兒童的安全運動建議

1.運動前準備

充分熱身(10~15分鐘),以多樣化的低中等強度運動為宜,逐步提升強度。

確保哮喘處于穩定期,遵從醫囑使用哮喘控制類藥物(如吸入激素)。

既往曾有運動誘發支氣管痙攣的孩子,運動前15~30分鐘按需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一種快速緩解哮喘癥狀的藥物,比如沙丁胺醇)或低劑量吸入性糖皮質激素聯合福莫特羅(一種哮喘控制類藥物,比如信必可)吸入劑預防發作。

隨身攜帶急救藥物(如沙丁胺醇吸入器等),確保監護人或教練知曉急救方法。

2.選擇適宜的運動類型

推薦:游泳(溫暖濕潤環境)、步行、騎行、瑜伽、團隊間歇性運動(如足球、籃球)。

謹慎選擇:長跑、冰雪運動等高強度持續運動(需經心肺運動試驗評估個體耐受性)。

3.環境與裝備

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境溫度為18~25℃,相對濕度40%~70%時,人體感覺最舒適。避免寒冷干燥、高溫高濕或污染環境。冬季戶外運動時,可讓孩子佩戴保暖口罩,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

規避過敏原:哮喘患兒多為易過敏體質,哮喘患兒應根據自身過敏原致敏情況,在不同季節和時間選擇適宜的運動環境。過敏原規避清單見下表。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4.觀察運動中的反應

若出現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立即停止運動并使用急救藥物,如吸入型短效β2受體激動劑(一種快速緩解藥物,如沙丁胺醇)。

若運動后出現持續不適,需就醫調整治療方案。

有氧運動不宜突然停止,可在運動內容結束后進行5~10分鐘的整理活動,使心率逐漸下降。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五、哮喘兒童不適宜運動的情況

當哮喘兒童存在哮喘急性發作風險時,比如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患有呼吸道感染,暫時不適宜運動。哮喘控制2周后,再酌情恢復運動。

六、出現運動誘發哮喘,家長該如何處理?

1.停止運動

動作:立即停止當前活動,避免繼續加重氣道刺激。

體位:協助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身體略前傾,此姿勢有助于放松肩、頸肌肉以利呼吸。

2.急救用藥

藥物種類:首選短效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按照《中國哮喘兒童運動處方專家共識》建議,吸入沙丁胺醇氣霧劑(100μg/噴),<6歲兒童每次劑量為3~6噴,≥6歲兒童每次4~10噴,吸入20分鐘后若癥狀緩解不理想,應再給藥1次。

6歲以上兒童可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聯合福莫特羅吸入制劑(如信必可),每次1~2吸。

3.觀察

有效緩解:通常在用藥后5~15分鐘癥狀(喘息、胸悶)開始減輕。

無效或加重:若用藥后癥狀無改善,或出現口唇發紺、意識模糊、無法說話等嚴重癥狀,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120”)并送醫。

4.送醫

出現下列任一情況時,應立即就醫:①發作時無條件進行院外治療;②喘息明顯、憋氣、呼吸困難(呼吸時鎖骨或肋間隙明顯凹陷)、煩躁不安、說話困難(僅能吐單字)、嗜睡或意識模糊;③急救藥物無效,呼吸困難持續加重,或改善數小時后再次加重。

七、發作后的觀察與管理

1.休息與恢復

癥狀緩解后至少休息1小時,避免當日再次劇烈運動。

2.記錄發作情況

記錄發作誘因(運動類型、強度、環境)、藥物使用效果,為后續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3.后續就醫建議

若頻繁發作(每周≥2次),需就醫評估哮喘控制水平,可能需要調整長期控制藥物(如吸入激素)。

因此,哮喘兒童不需要完全限制運動,但需在病情穩定、預防措施到位的前提下科學鍛煉。運動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還能提升自信心。關鍵是通過藥物控制、環境管理和個體化方案降低風險,并在醫生指導下動態調整。

參考文獻

[1]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兒科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哮喘協作組,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兒科呼吸工作委員會,等. 中國哮喘兒童運動處方專家共識[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22,37(8):563-571.

[2]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兒科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哮喘協作組,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兒科呼吸工作委員會,等. 中國兒童雷暴哮喘專家共識[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24,39(5):321-326.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