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的回信中指出:“你們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這封回信不僅為科技小院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激勵著無數青年學子扎根基層、服務“三農”。陳志強教授在活動現場動情地說:“總書記的囑托讓我們更加堅定:科技小院不僅是科研陣地,更是培養新時代‘知農愛農’人才的搖籃。

2025年7月8日,新疆庫爾勒市和靜縣協比乃爾布呼鎮的田野上,苜蓿花與向日葵競相綻放,蜜蜂與瓢蟲穿梭其間,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在這片充滿生命力的土地上,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行動正在展開:石河子大學庫爾勒棉花科技小院的師生在巴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邀請下,走進協比乃爾布呼鎮團結社區的“豆苗圖書屋”。通過知識講解、制作標本和捕捉昆蟲等形式,為當地青少年揭開農業生態系統的神秘面紗。這場活動不僅延續了科技小院“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初心,更以“蟲鳴書韻”的獨特魅力,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探索自然與科學的種子。

科技小院的老師與研究生們以生動有趣的方式,為小朋友們揭開昆蟲與人類的緊密聯系:從蜜蜂授粉助力糧食豐收,到瓢蟲捕食蚜蟲守護作物;從蠶絲織就華服,到昆蟲入藥療愈疾病,讓孩子們驚嘆于微觀世界的巨大能量。互動環節中,孩子們積極提問:“蚊子是昆蟲,它只會傳播疾病嗎?”“蝴蝶的翅膀為什么這么漂亮?”老師和研究生們耐心解答,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這場科普講解,不僅讓小朋友們了解到昆蟲與人類在生態、經濟、文化、健康等方面的緊密聯系,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熱愛自然、探索科學的種子。

為支持豆苗圖書屋的科普事業,科技小院的師生們精心準備了“科學大禮包”:5個標本盒、5副捕蟲網和20本昆蟲圖冊。以及由研究生們親手制作的昆蟲海報。捐贈儀式上,張建萍教授說:“這些工具不僅是科研的‘武器’,更是打開自然之門的‘鑰匙’。希望孩子們能用它們探索更多生命的奧秘。”圖書屋管理員感動地說:“科技小院的捐贈讓圖書屋從‘靜態閱讀’升級為‘動態實踐’,孩子們不僅能看書,還能動手做實驗,這種體驗太珍貴了。”

隨后,小朋友們迎來期待已久的實踐環節。在科技小院師生手把手的指導下,大家手持捕蟲網,輕手輕腳靠近目標,成功捕捉昆蟲后,又認真跟著學習制作標本,固定、展翅、定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小朋友們沉浸在探索樂趣中的同時,這也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張笑麗通過這次與孩子們一同互動,將學到的知識傳播給孩子們,深有感悟:“這次和小朋友們一起探索昆蟲世界,于我而言是一場意義非凡的雙向奔赴。當我將課堂上學到的昆蟲知識,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講給他們聽,看到他們眼中閃爍的好奇與渴望,我深切感受到知識傳遞的力量。小朋友們天馬行空的提問,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我思維的新大門,讓我學會用更簡單易懂的方式去解讀復雜的知識。未來,我愿做那盞引路的燈,帶更多孩子走進科學奇妙之境。”

當夕陽的余暉灑在團結社區的豆苗圖書屋上,孩子們仍圍在書桌前爭論不休。這或許就是科普最美的模樣—它不僅傳遞知識,更點燃夢想;不僅改變當下,更塑造未來。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科技小院+圖書屋”的創新實踐,正書寫著屬于這片土地的生態傳奇與文化詩篇。

此次活動不僅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科學的種子,激發了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也讓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感受到科普的責任與意義。未來,科技小院將繼續開展此類活動,創新科普形式,豐富科普內容,為更多孩子打開科學之門,助力他們茁壯成長。

來源: 新疆神奇昆蟲與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