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至10月是登革熱高發季。蚊子是引發登革熱、瘧疾、乙腦、黃熱病、淋巴絲蟲病、寨卡等流行疾病的傳播者。

有研究顯示,蚊子能傳播的疾病有80多種。海南城市里分布較多的是致倦庫蚊、白紋伊蚊。不同類型的蚊子也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有的孳生在清水周圍,有的則喜歡扎根在臭水溝附近……而且不同種類的蚊子,所傳播的疾病也各有不同。

例如致倦庫蚊喜歡臟水,下水道、污水溝是它們最愛的地方。在海南城市地區,晚上經常出來咬人的主要是這類蚊子。海南的伊蚊俗稱“花斑蚊”,則喜歡相對干凈的水環境,喜歡扎根在室內外的小型積水容器里,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動高峰期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蚊子都吸血,吸人血的只是雌蚊。雌蚊吸血,是為了得到血中的蛋白質,用以滋養卵巢,因此雌蚊的唾液會分泌一種類似抗凝血劑的有機酸,使血液不會凝固,但是留在人皮膚上的有機酸是外來物質,有些人便會產生過敏現象,如癢、腫等。

如何防止蚊蟲叮咬?

1.在室內加裝紗門紗窗,入睡時掛蚊帳,減少人蚊接觸。

2.清理空調托盤、花盆底碟、飲水機接水盤。每周檢查衛生間和廚房的地漏有無積水,垃圾桶應加蓋,不給蚊子生存空間。室外清除廢舊雜物,如易積水的廢舊輪胎等,定期疏通溝渠、排水管,避免積水孳生蚊蟲。

3.正確使用殺蟲劑,蚊香放置通風處上風向;氣霧劑噴灑前收好食品和餐具,避開衣物、家具、皮膚,關閉門窗1小時后通風并及時洗手。

4.外出旅行,特別是到寨卡病毒病、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病流行地區旅行,更應避免蚊蟲叮咬,使用驅蚊劑,穿淺顏色長袖衣褲。在海南,伊蚊(花斑蚊)活動高峰在上午8時至9時、下午5時至黃昏,避免在伊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等戶外陰暗處長時間逗留。

注:圖片源自網絡,僅作為科普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來源: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