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過

隨著暑氣漸長

本周日將迎來一年中最悶熱的時段

——三伏天

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

8月18日出伏

共計30天

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

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也就是陽歷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也具有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的意思。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氣壓最低、風速最小的悶熱時段。

今年三伏為何只有30天?

2025年三伏天具體時間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10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據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作為初伏的起始,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開端。

**由于2025年夏至到立秋僅有4個庚日,導致中伏縮短為10天,7月20日入伏后,8月18日便出伏,共計30天。**雖然今年的三伏天較往年少了10天,但這不意味著悶熱程度會因此而降低。

三伏天的由來

三伏天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記載:“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張守節注釋道:“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從這可以看出,“伏”字有著躲避、潛藏的含義,意味著人們要在酷熱的暑天里,尋找蔭蔽之所,減少戶外活動,以躲避暑氣的侵襲。

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

各階段氣候特點與調養重心皆有差異

如何科學制定階段化養生方案

一圖了解

↓↓↓

來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