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表示,可口可樂公司已同意在美國使用真正的蔗糖生產可樂。

**但可口可樂公司隨后回應美媒稱,并未承諾做出改變。**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感謝特朗普總統對我們標志性品牌可口可樂的熱情。我們將很快分享更多有關可口可樂產品系列中創新產品的細節。”

不過,百事可樂公司卻接過話茬。據路透社報道,17日,百事可樂公司稱若消費者有需求,其百事等飲料產品將使用蔗糖。該公司還將對暢銷零食品牌進行改革。

**你是否發現,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飲料,配料表上的“糖”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或許是某款經典汽水的配方調整,又或者是你鐘愛的飲料推出了“無糖”或“低糖”版本。

從曾經的蔗糖,到飽受爭議的果葡糖漿,再到如今大行其道的各類代糖,每一次糖分的變化,背后都交織著各種考量。今天,就讓我們循著這絲甜味,揭開飲料世界里這場“糖色風云”的幕后故事。

蔗糖:

甜蜜“舊夢”與失落的王冠

在人類漫長的飲食文化中,蔗糖無疑是“甜味”最正統的代名詞。從甘蔗或甜菜中提取的這種白色結晶,以其純正的甜感和令人愉悅的風味,統治了人類味覺數個世紀,被譽為“白色的金子”。在現代食品工業,尤其是飲料行業中,蔗糖也曾是無可爭議的王者。

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脫水縮合而成的,這種結構使得它的甜味釋放得非常純凈、直接,沒有多余的雜味或后味,這是它成為“黃金標準”的核心原因。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飲料配料表上的“白砂糖”或“蔗糖”,是品質和經典風味的保證。然而,這頂甜蜜的王冠,卻在20世紀后半葉開始松動。

蔗糖地位的動搖,主要源于兩大挑戰:成本與健康。

首先是成本壓力。**蔗糖的生產受制于農業,其價格與甘蔗、甜菜的種植收成及國際貿易政策息息相關,波動較大。**此次特朗普關于可口可樂配方的言論一經報道,立即在市場上引起反響。7月17日,國際糖期貨市場收盤走高,紐約交易所原糖期貨主力合約上漲了0.18美分(1.09%),收盤價格達到每磅16.74美分。倫敦市場的白糖期貨也呈現上漲趨勢,主力合約上漲了550點(1.15%),報收為每噸484美元。

對于飲料這種產量巨大、利潤率敏感的快消品而言,主要原料的成本是決定市場競爭力的關鍵。食品制造商們一直在尋找更穩定、更廉價的甜味來源。

其次,也是致命的沖擊,來自全球性的健康警示。**20世紀末以來,隨著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全球范圍內流行,過量攝入添加糖被認為是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發布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中明確建議,將成人和兒童的“游離糖”(包括食品和飲料中添加的單糖和雙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攝入量降至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并最好能進一步降至5%以下(約25克/天)[1]。

“減糖”從營養學界的呼吁,逐漸演變成全球公共衛生政策的共識,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糖稅”等政策,直接從經濟上向高糖飲料施壓。在這樣的背景下,曾經的“甜蜜之王”蔗糖,因其高熱量和健康風險,逐漸從配料表的前排退后,甚至消失。飲料廠商們被迫踏上了尋找替代品的征程。

果葡糖漿:

成本與效率催生的“甜蜜新貴”

正當飲料巨頭們為蔗糖的成本與健康問題頭疼時,一種源自玉米的液體甜味劑——果葡糖漿登上了歷史舞臺,并迅速成為飲料工業的“甜蜜新貴”。

果葡糖漿的發明堪稱食品工業史上的一次重大技術突破。其原料是價格低廉且供應極為穩定的玉米。通過一系列復雜的酶促反應,將玉米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再利用葡萄糖異構酶將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轉化為甜度更高的果糖。

根據果糖含量的不同,常見的果葡糖漿有HFCS-42(含42%果糖)和HFCS-55(含55%果糖)等幾種規格。其中,HFCS-55的甜度與蔗糖相當,由于玉米是美國的主產作物,享有高額補貼,這使得以玉米為原料的產品成本遠低于蔗糖。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歷史數據,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果葡糖漿的價格通常比蔗糖低10%-30%,這對于用糖量巨大的軟飲料行業而言,意味著數以億計的成本節約[2]。

可口可樂最初的經典配方中,蔗糖是唯一的甜味來源。這一傳統延續近百年,直至20世紀80年代美國市場掀起一場靜默的“甜味革命”,北美市場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主流軟飲料,紛紛用果葡糖漿全面取代了蔗糖。這一轉變,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盡管果葡糖漿已成為多數地區可口可樂的主流選擇,但墨西哥、英國、澳大利亞等市場仍堅守蔗糖配方,**這一“固執”不僅造就了獨特的味覺記憶,更催生出別樣的消費現象——美國“可樂迷”對墨西哥進口的蔗糖版可樂情有獨鐘,稱其風味獨具一格,這款裝在玻璃瓶中的經典配方甚至被冠上“墨西哥可樂”的標簽,時常以“懷舊限量版”的身份亮相,在部分黑市中身價翻倍,單瓶售價高達3美元,成為味覺執念催生的消費符號。

一些食品科學家的研究稱,兩種甜味劑的風味差異暗藏玄機:果糖玉米糖漿的甜味如“閃電突襲”,峰值來得迅猛,能快速放大飲料中水果與香料的層次感;而蔗糖的甜味則似“綿長樂章”,覆蓋更寬泛的味覺區間,余韻更持久。具體到可樂中,前者帶來的是味蕾被瞬間擊中的甜,后者則是緩緩鋪展、久久不散的甘。

然而,這位“新貴”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反而充滿了爭議。最大的爭議點在于:果葡糖漿是否比蔗糖更不健康?

但隨著醫學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了果葡糖漿的另一面。我們身體所有的組織和細胞都會參與葡萄糖的代謝,但是果糖的主要代謝場所是在肝臟。假如長期攝入過多的果糖,營養就會以脂肪酸的形式堆積在肝內,時間久了就會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進而導致肝硬化乃至肝癌。

而恰恰就是隨著美國消費果葡糖漿激增的同一時期,其國內的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也大幅增加。所以在網絡上,出現了很多“妖魔化”果葡糖漿的言論,有人聲稱“果葡糖漿是食品工業界繼反式脂肪酸之后,危害人類的第二個‘偉大發明’”,更有人把果葡糖漿稱為“比白糖和酒精更可怕的健康殺手”……

**許多關于流行病學的調查都顯示,長期大量地攝入果葡糖漿,確實有害健康。但問題并不出在果葡糖漿這種化學物質,而是與攝入糖過多有關。**盡管有很多研究者試圖證明,果葡糖漿的“游離態”葡萄糖和果糖要比“結合態”的蔗糖危害更大,但直到今天尚沒有實驗結果能夠支持這個觀點。換句話說,過多攝入果葡糖漿的危害性不比其他糖類大,只要吃多了糖就會引起發胖和疾病。所以關鍵是“戒糖”,而不是“戒什么糖”。

代糖的“第三條道路”:

健康敘事下的味覺變化

在蔗糖和果葡糖漿的“健康問題”下,飲料行業急需一條既能滿足消費者對甜味的渴望,又能規避健康風險的“第三條道路”。于是,代糖應運而生,開啟了一場全新的味覺變化。

**代糖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能夠提供甜味,但熱量極低或不含熱量。**根據來源和性質,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類:

1.人工高倍甜味劑

這是最早被廣泛應用的代糖,其特點是甜度極高(通常是蔗糖的數百倍),因此添加量極小,產生的熱量可以忽略不計。

糖精:最早發現的人工甜味劑,歷史悠久,曾因安全性研究而引發爭議,但后經各國權威機構重新評估,認定在規定劑量內使用是安全的。

阿斯巴甜:由氨基酸構成,甜味比較純正,但對熱和酸不穩定,不適用于烘焙。關于其安全性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但至今全球超過90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批準其使用。

三氯蔗糖:以蔗糖為原料制成,甜度高達蔗糖的600倍,且穩定性好,應用廣泛。

這些人工甜味劑的出現,催生了第一代“健怡”(Diet)和“零度”(Zero)飲料,它們成功地為消費者提供了“無負擔的甜蜜”,開辟了巨大的市場。

2.天然甜味劑

隨著消費者對“天然”“植物提取”“清潔標簽”的追求日益高漲,源自天然植物的甜味劑成為市場的寵兒。

甜菊糖苷:提取自“甜葉菊”植物的葉子,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不含熱量。早期的甜菊糖苷產品帶有明顯的苦澀后味,但隨著提取和純化技術的進步,新一代產品的風味已大為改善。

羅漢果甜苷:提取自中國廣西特產水果羅漢果,甜度同樣是蔗糖的數百倍,風味純凈,帶有淡淡的果香,近年來在高端健康飲品中備受青睞。

天然甜味劑的崛起,完美契合了當下健康消費的主流敘事,讓“無糖”飲料擺脫了“化學合成”的標簽。

3.糖醇

糖醇是一類從碳水化合物中提取的甜味劑,如赤蘚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它們的甜度通常低于蔗糖,但含有少量熱量(赤蘚糖醇幾乎為零)。糖醇的優勢在于其口感和質構,它們能提供類似蔗糖的“分量感”和清涼感,因此常被用來改善無糖飲料單薄的口感。

**在實際應用中,飲料廠商往往會采用復配方案,例如將一種高倍甜味劑(如三氯蔗糖或甜菊糖)與一種糖醇(如赤蘚糖醇)結合使用,以模擬出最接近蔗糖的完整風味和口感體驗。**全球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市場研究公司英敏特(Mintel)的報告曾指出,復合甜味劑的使用已成為行業創新的主流趨勢,旨在創造出“無縫”的減糖體驗[4] 。

無數品牌推出“0糖0卡0脂”產品,代糖已經從一個邊緣化的選項,變為了飲料貨架上的絕對主角。

從蔗糖的一統天下,到果葡糖漿的經濟替代,再到代糖家族的百花齊放,飲料中“糖”的變遷史,是工業效率、消費心理與健康科學三方博弈的生動寫照。

未來,這場甜蜜的戰爭仍將繼續。科學家們在尋找更完美、更天然、風味更無瑕的下一代替代品;消費者們則在琳瑯滿目的選擇中,用錢包投票,定義著未來的甜味趨勢。而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讀懂這小小一瓶飲料背后的“糖色風云”,或許能幫助我們在這個甜蜜又充滿誘惑的世界里,做出更明智、更健康的選擇。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Sugar and Sweeteners Outlook.

[3]蔡雯雯,李鐸.果糖的吸收代謝以及與健康的關系[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6,42(03):265-272.

[4]英敏特.2025全球食品與飲料趨勢:中國篇

**資料參考:**央視新聞客戶端、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萬物雜志微信公眾號等

撰文:記者 段大衛

編輯:段大衛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