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昕怡 河南中醫藥大學

審核:沈曉明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任醫師

在清晨的公園里,一位老人顫動的雙手久久無法扣上衣扣,原本輕松尋常的動作此時變得異常艱難。面對全球超千萬帕金森患者的困境,常見的多巴胺替代療法雖能緩解癥狀,卻難以阻止病程進展。而傳承千年的中醫理念,將人體視為與自然共振的精微系統,從《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預防理念,到仲景“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念,再到融入日常的太極拳、八段錦導引功法,都在為治療帕金森病提供古老而又嶄新的思路。

長期臨床觀察發現,中醫整合療法可顯著延緩帕金森病分期進展,這與現代神經科學發現的神經可塑性機制不謀而合。當我們用磁共振成像觀察太極拳練習者腦區活動時,那些被激活的基底節與運動皮層,正演繹著古老養生智慧與現代醫學的跨時空對話。在此,我們可以從“順應天時”“藥食共濟”與“督任協同”三個方面,深入領會中醫視角下帕金森病辨證論治的關鍵所在。

順應四時調陰陽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許多帕金森病患者深有體會:寒風襲來,身體震顫頻發,肌肉如同冰封般僵硬。帕金森病“秋冬加重”的癥狀,與“天人相應”的中醫觀念不謀而合。《黃帝內經》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恰為季節相關性病癥指明調養方向。秋冬日照減少,溫度驟降,會使中樞神經遞質分泌失調,而中醫將其歸為肝腎不足的深層體現——肝主筋,腎主骨,肝血不足以濡養經脈,腎精虧損難化髓海,筋骨失養則震顫叢生。

帕金森患者可以嘗試“冬病夏治”的養生方法,為身體添置“防寒衣”。三伏天艾灸關元、足三里等穴位,利用陽氣最旺之時補益元氣,配合茯苓芡實藥膳健脾固本,能讓身體更加耐寒;若能堅持夏季進行督脈貼敷療法,冬季病情加重的可能性會進一步下降。同時,日常配合太極拳“云手”等柔和運動,既疏通經絡又不耗正氣。正如老銀杏深秋藏精于根,人體亦能循四季節奏涵養根本。

藥食同源養根本

《神農本草經》所載365味藥材按藥性分為三品,其中被奉為“上藥”的草木多屬性味平和的“藥食同源”之物,既可作日常食材又能入藥養生。正如“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的膳食原則所述,餐桌上的尋常食材通過合理配伍便能形成“天然防病網”。例如嶺南地區民間流傳的五指毛桃龍骨湯,取椰香藤科植物的根莖配龍骨久燉,既保留食材原有風味,又可利用五指毛桃的疏肝解郁之效配合龍骨鈣質滋養筋骨,幫助緩解患者肢體僵直。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針對帕金森病常見的氧化應激損傷,黑芝麻中的芝麻素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核桃富含的ω-3脂肪酸可滋養腦髓延緩認知衰退,枸杞多糖通過調節免疫系統維持神經保護環境,三者合璧如同構建三重防護屏障。而臨床實踐中改良的天麻鉤藤飲將天麻平肝熄風、鉤藤通絡止顫的核心功效融入日常煲湯,配合平補肝腎的桑寄生飲用,同樣能夠改善患者震顫時伴發的眩暈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調理需順應個人體質特點:陰虛體質者宜選玉竹石斛等潤養食材,慎用胡椒、生姜等辛燥配料;氣虛者則當避免百合、苦瓜等寒涼食物,可適量添加黃芪、黨參益氣固本。正如《素問》所言“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通過辨體施膳將草木之味轉化為養護之力,正是藥食同源理念的精髓所在。

通任調督啟樞機

督脈總督諸陽,任脈妊養陰血,猶如身體的高速公路網。帕金森病典型前屈姿勢正是任督失調的外顯特征,患者常做太極“攬雀尾”動作可激活小腦頂核區,改善平衡能力;“金雞獨立”訓練本體覺,讓身體不再失衡。而練習氣海-命門振腹法,通過低頻振動激發丹田元氣,同樣對緩解凍結步態等帕金森癥狀大有裨益。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神經影像學為經絡腧穴理論注入了新的解答:刺激百會穴可調節基底節區多巴胺代謝,推拿大椎穴可增加腦干網狀結構血供。督脈隔姜灸配合常規藥物,在改善非運動癥狀方面優于單一康復療法。督脈主氣,任脈主血,二脈若通,百病不生。

在這條與帕金森病共舞的生命旅程中,中醫給出的不僅是治療手段,更是一種生命哲學。從順應四時的桂枝艾草香,到餐桌上藥食同源的養生智慧,再到太極推手間流動的氣血交響,這些根植于日常的康養之道,正在為“不治之癥”書寫新的注解。正如春芽終將突破凍土,中醫藥的古老智慧,將會繼續譜寫生命的希望篇章。

參考文獻

[1]Tom Foltynie, Veronica Bruno, Susan Fox, et al.Medical, surgical, and physical treatments for Parkinson's disease[J].The Lancet,2024 Jan 20;403(10423):305-324.

[2]鄔安,張博然,王曉彤,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術探討太極拳影響老年人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3,25(12):3961-3968.

[3]李文娜,王麗濤,談博,等.基于四季抑郁癥患者的神經遞質變化探討“天人相應”生物學內涵[J].世界中醫藥,2024,19(12):1826-1832.

[4]毛德西.365天養生趣談[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012.389.

[5]Bosebabu B,Cheruku SP,Chamallamudi MR,et al.An Appraisal of Current Pharmac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Sesamol:A Review[J].Mini Rev Med Chem,2020,20(11):988-1000.

[6]陳柳,段傲宜,李宜靜,等.枸杞多糖的生物活性及應用研究進展[J/OL].食品工業科技,1-17[2025-02-19].https://doi.org/10.13386/j.issn1002-0306.2024100065.

[7]萬紀雷,薛小娜,周可林,等.推拿帶脈及相關腧穴治療慢性腰背痛的理論與臨床實踐[J].環球中醫藥,2022,15(11):2201-2204.

[8]郭述豪,劉婷婷,馮楚文,等.基于MRI探討針刺治療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穴位特異性效應機制[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24,22(04):488-493.

[9]鄧暢,鄒瑩潔,張泓,等.電針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血腦屏障及海馬促炎細胞因子的影響[J].針刺研究,2022,47(10):885-890.

[10]劉鑫,鄒冬蕾,李美晨,等.基于數據挖掘探討莊禮興治療帕金森病的組方用藥規律[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39(07):1677-1681.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