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中暑事件頻發,其中熱射病是最為兇險的類型,死亡率可高達60%以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熱射病并非只有一種面孔。準確區分勞力性熱射病EHS和經典熱射病CHS,對識別高危人群、抓住黃金救治時間至關重要。勞力性熱射病常襲擊青壯年,如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軍人、消防員或高溫作業工人;而經典熱射病則“偏愛”老年體弱者、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肥胖及嬰幼兒,在持續高溫悶熱天氣下悄然發生。兩者雖同屬“熱射病”范疇,但發病機制、高危人群、表現特點和處理側重均有顯著差異。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更精準地預警、識別和應對,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本文旨在清晰解析這兩種致命熱射病類型,提升公眾科學應對高溫的能力。

1.核心定義與發病機制:為何發生?

勞力性熱射病 (EHS):

定義: 指在高溫高濕環境中進行高強度體力活動或勞動時,身體產生的熱量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遠遠超過自身散熱能力,導致核心體溫迅速飆升通常 >40°C,并伴隨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意識模糊、抽搐、昏迷及多器官損傷的致命性疾病。

機制: 核心在于“產熱>散熱”的急性失衡。劇烈運動時,肌肉代謝產熱量可增加10-20倍。此時若環境高溫高濕阻礙了汗液蒸發主要散熱途徑,或個體存在脫水、體能狀態不佳、缺乏熱習服等因素,體溫調節中樞即告崩潰,體溫如脫韁野馬般上升。其病理過程發展極快,常在數小時內達到危重狀態。

經典熱射病 (CHS):

定義: 指在被動暴露于高溫高濕環境如熱浪期間家中無空調中,非體力活動因素導致身體核心體溫調節失控,核心體溫升高>40°C,并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及其他器官損害。也稱為“非勞力性熱射病”。

機制: 核心在于體溫調節能力散熱能力的慢性或急性衰竭。常見于老年人體溫調節功能隨年齡顯著下降、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影響循環散熱,神經疾病影響中樞調節,肥胖影響儲熱和散熱、嬰幼兒體溫調節系統未發育成熟或服用某些藥物者如利尿劑導致脫水,抗膽堿能藥抑制出汗。熱浪期間,持續的環境熱應激緩慢而持續地“壓倒”了本已脆弱的體溫調節系統,體溫逐漸積累性升高直至失控。

2. 高危人群:誰會中招?

勞力性熱射病 (EHS) 高危人群:

高強度體力活動者: 運動員尤其耐力項目如長跑、足球、軍人、消防員、建筑工人、礦工、快遞員、農民等戶外/高溫環境工作者。

熱習服不足者: 突然進入高溫環境或驟然增加訓練強度的個體。

脫水或電解質紊亂者。

患有急性感染如感冒者。

有熱相關疾病病史者。 年輕健康的個體在極端條件下也可能發生。

經典熱射病 (CHS) 高危人群:

老年人(≥65歲): 體溫調節能力、心血管儲備功能、口渴感、活動能力下降是主要風險。

慢性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心衰、肺部疾病COPD、神經系統疾病癡呆、帕金森病、糖尿病、肥胖、精神疾病、腎臟疾病患者。

嬰幼兒: 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全,體表面積/體重比大,依賴看護者。

行動不便或社會孤立者: 無法自行移動到涼爽環境或尋求幫助。

服用特定藥物者: 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抗膽堿能藥如部分抗抑郁藥、抗組胺藥、抗精神病藥、興奮劑如安非他命、可卡因等可能干擾體溫調節或水合狀態。

居住條件差者: 缺乏空調、通風不良的住所室內溫度甚至高于室外。

3. 臨床表現:如何識別?

共同核心表現:

核心體溫 > 40°C: 這是診斷熱射病的金標準,必須用直腸溫度計或食道探頭等可靠方法測量。普通腋溫或額溫槍測量值可能嚴重偏低,不可靠!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這是必備條件。表現多樣:意識模糊、譫妄胡言亂語、定向力障礙、言語不清、行為異常、抽搐熱性驚厥、昏迷。

勞力性熱射病 (EHS) 特點:

起病急驟: 常在劇烈運動過程中或結束后短時間內幾十分鐘至幾小時出現嚴重癥狀。

大汗淋漓: 早期常表現為大量出汗盡管后期可能因嚴重脫水而停止。

橫紋肌溶解突出: 由于肌肉劇烈損傷,肌酸激酶CK水平常極高>5000 U/L,甚至 >10000-15000 U/L,導致肌紅蛋白尿醬油色尿,是急性腎損傷的主要誘因。

凝血功能障礙DIC發生率高且嚴重。

肝損傷常見且可能嚴重。

常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低鈉、低鉀、低鈣等。

經典熱射病 (CHS) 特點:

起病相對隱匿: 在持續高溫暴露下數小時至數天,癥狀可能逐漸加重。

皮膚干熱: 常表現為皮膚發紅、摸起來干燥且灼熱因排汗功能衰竭。但需注意,部分患者早期或合并感染時也可能有汗。

橫紋肌溶解相對較輕:CK升高通常不如EHS那么顯著但也可能很高。

多器官衰竭模式: 更容易早期出現心血管功能不穩定低血壓、休克、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腎前性/急性腎小管壞死性腎損傷、肝損傷、腸粘膜屏障損傷等?;A疾病如心衰、腎衰會顯著加劇病情。

脫水程度不等: 可能因口渴感減退或行動不便而長期攝入不足。

4. 處理原則:如何急救?

共同核心原則:黃金時間“快速降溫” “緊急送醫”!

立即脫離熱環境: 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或有空調的房間。

快速有效降溫: 分秒必爭! 目標是在30分鐘內將核心體溫降至39°C以下最好38.5-39°C,這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推薦方法:

冷水浸泡法: 將患者除頭部外浸泡在冷水2-20°C浴缸/水池中。這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尤其適用于年輕力壯的EHS患者。

持續冷水噴灑/濕敷 強力風扇: 用冷水自來水持續噴灑全身皮膚或用濕冷毛巾/床單覆蓋全身,同時用多個風扇強力吹風利用蒸發散熱。這是無法進行冷水浸泡時如CHS患者轉運途中的有效替代方法。

冰袋放置: 將冰袋/冰毛巾放置在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處作為輔助。

緊急呼救: 在進行上述降溫的同時,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強調是疑似熱射病,需要緊急送醫!

監測與支持: 持續監測體溫、意識狀態和呼吸心跳。如患者清醒且無嘔吐抽搐,可少量多次補充含鹽分的清涼飲料(如運動飲料)。如意識不清或抽搐,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窒息,不要強行喂水。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開始心肺復蘇CPR。

處理側重點差異:

勞力性熱射病 (EHS):快速降溫冷水浸泡是首選是重中之重。醫療團隊需高度警惕并積極處理橫紋肌溶解大量補液、堿化尿液、急性腎損傷、嚴重電解質紊亂特別是低鈉血癥、DIC。

經典熱射病 (CHS):快速降溫同樣關鍵冷水噴灑 風扇更常用,因老年患者可能不耐受冷水浸泡。醫療團隊需特別關注基礎疾病的惡化如心衰加重、腎衰惡化,處理心血管不穩定可能需要血管活性藥物,評估感染誘因常因感染誘發或并發感染,處理多器官衰竭。

結語:科學認知,主動預防

勞力性熱射?。‥HS)與經典熱射?。–HS)雖同屬熱射病范疇,但本質上是兩種發病機制、高危人群和臨床表現均有顯著差異的疾病。EHS是“青壯年勞力者在極端熱應激下產熱失控的急性風暴”,起病急、大汗、橫紋肌溶解突出;CHS則是“老弱病幼在持續熱暴露下散熱崩潰的無聲悲劇”,起病較緩、皮膚干熱、多器官衰竭顯著。核心體溫>40°C并伴有中樞神經功能障礙是兩者的共同診斷基石。

區分這兩者的核心價值在于精準預防和早期識別。對于EHS,預防的關鍵在于科學訓練避免酷暑時段高強度運動、充分熱習服、充分補液運動前中后補充含電解質飲料、及時識別先兆熱痙攣、熱衰竭。對于CHS,預防的核心在于環境降溫熱浪期間確保室內空調或通風良好、社會關愛社區鄰里關注獨居老人、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藥評估藥物對體溫調節的影響、主動補水即使不口渴也要定時飲水。

最關鍵的共識是:無論哪種熱射病,都是極其兇險的急癥! 一旦懷疑,必須立即啟動“快速脫離熱環境 快速有效物理降溫黃金30分鐘 緊急送醫”的急救流程。任何延誤都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死亡。了解熱射病的“雙面性”,增強防范意識,掌握急救要點,是我們在酷暑季節守護生命健康的必備知識。

數據支撐來源

1.中國《熱射病急診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1)》:提供熱射病定義、分類、診斷標準、急救原則(尤其強調快速降溫)及死亡率數據。

2.世界衛生組織(WHO)、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關于高溫健康防護的官方文件與科普材料:提供高溫對健康的影響、高危人群信息及公共衛生建議。

3.權威醫學期刊(如《中華急診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發表的關于熱射病流行病學、臨床特征、治療進展的綜述與研究:提供特定人群風險數據(如老年人)、并發癥發生率及最新診療觀點。

來源: 科普醫衛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