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24歲“00后”小伙,體重近210斤,下夜班后在家中突然暈厥,被120緊急送入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ICU)

重癥醫學科萬榮文教授團隊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嚴密監測與快速判斷,迅速鎖定 “肺栓塞” 這一潛在致命病因。

經檢查確診后,立即組織MDT團隊實施介入溶栓及取栓術,最終讓小伙轉危為安。這個看似年輕力壯的小伙,為何會被重癥盯上?罪魁禍首正是肺栓塞

一、什么是肺栓塞?

肺栓塞(PE)是指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導致肺循環和右心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其中最常見的是肺血栓栓塞,此外還包括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氣栓塞、腫瘤栓塞等類型

二、為何肺栓塞被稱為“隱形刺客”?

肺栓塞是全球范圍內僅次于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第三大心血管死亡原因,但它的“知名度”卻遠不及前兩者,也未得到足夠重視。

它的可怕之處在于臨床表現多樣且缺乏特異性:典型的“咯血、胸痛、呼吸困難”三聯征并不常見,有的患者可能毫無癥狀,有的發病即出現暈厥,甚至猝死,極易被忽視。

同時,它還容易被誤診為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等疾病。正因如此,肺栓塞被稱為潛伏在身邊的“隱形刺客”。

三、哪些原因會引發肺栓塞?

**1.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性凝血功能異常,是肺栓塞形成的重要內在原因。

**2. 內源性因素:**高齡、肥胖、惡性腫瘤、嚴重肝病等人群,因身體機能變化更易誘發。

3. 繼發性因素:

手術、創傷、靜脈曲張、妊娠、口服避孕藥、吸煙等,可能導致血管內皮損傷或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長時間臥床、久坐、管狀石膏固定患肢、急性感染、動脈疾病等,會造成血液循環不暢、血液瘀滯,增加血栓形成風險。

**《黃帝內經》有云:“久臥傷氣”。**中醫認為,長時間臥床或久坐會導致氣血循環不暢,形成“瘀堵”。而“肺主宣發肅降”“肺朝百脈”,若肺氣壅閉、運行不暢,會影響全身血運,出現咳嗽、喘息、胸悶、胸痛、咯血等癥狀,這與肺栓塞的表現相契合。

四、哪些人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1.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最常見的高危群體);

2.各種原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

3.惡性腫瘤患者、心臟病患者;

4.經歷創傷或手術后長期臥床的人;

5.肥胖人群、孕婦及口服避孕藥者;

6.長期久坐(如長途司機、辦公室職員)或久臥的人。

五、如何預防肺栓塞?

**1. 主動活動,避免久坐:**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適當進行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

**2. 被動運動與機械預防:**對于臥床、活動受限的人群,可在他人協助下進行肢體被動活動;也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分級加壓彈力襪、靜脈足泵、間歇充氣加壓泵等,幫助靜脈血液流動。

**3. 藥物預防與定期檢查:**有心房顫動、血栓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預防血栓的藥物;高危人群定期體檢,能及早發現異常并干預。

**4.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飲食上避免高脂、高糖、高鹽,適當多喝水防止血液濃縮;戒煙限酒,減少血管損傷風險。

六、中醫防治有妙招

**1. 食療與代茶飲:**飲食清淡,少吃肥甘厚膩食物。可飲用益母草茶、川芎茶、紅花茶等;日常多吃黑木耳、大蒜、洋蔥、魚類、海帶、番茄等有助于疏通血管的食物,也可嘗試醋泡黑木耳、黑芝麻核桃粥等食療方。

**2. 內服中藥調理:**血栓在中醫屬“血瘀證”,高危人群可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用三七粉與太子參(配比3:1,打粉適量沖服),或用山楂煮水、每日嚼服2~3枚桃仁等,幫助改善血瘀狀態。

**3. 艾灸溫通氣血:**通過艾灸特定穴位,可溫經散寒、行氣通絡、增強抗病能力,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需在專業指導下進行)。

**4. 中藥熏洗(需謹慎):**選用艾草、絲瓜絡、皂角刺、陳皮、絡石藤等活血通絡的中藥煮水熏洗,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但注意:若已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嚴禁使用此法,以免引發栓子脫落導致肺栓塞。

**5. 傳統健身鍛煉:**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運動,能疏通經絡、調理氣機、調和氣血,且無需借助器具,堅持練習可增強體質,改善血液循環。

中醫強調“內服外治結合、運動調理并重”,通過整體調節機體功能,改善血瘀狀態,從而降低肺栓塞風險。

專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萬榮文教授提醒:肺栓塞起病隱匿、進展迅速,堪稱“沉默的致命威脅”。

日常生活中,若出現不明原因的胸悶、呼吸困難、突發胸痛、咯血,或單側下肢腫脹疼痛,甚至暈厥等癥狀,務必第一時間就醫!尤其是肥胖者、長期久坐族、術后臥床患者、腫瘤患者等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早期識別、及時治療是挽救生命的關鍵。

記住,對肺栓塞而言,“時間就是生命”,任何遲疑都可能錯過最佳救治時機。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重癥醫學科 佘璐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