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親子時光
“媽媽,明天周末,我們去(北京)懷柔吃虹鱒魚吧。既可以吃魚,又可以玩水,一舉兩得呢。”女兒米豆趴在我的肩膀上,一邊撒嬌,一邊提出要求。
我輕輕摸著米豆粉嫩嫩的臉頰,雖不忍拒絕她,但考慮到今天一場大暴雨剛結束,山區仍處于突發地質災害藍色預警中,明天肯定不是去山里的好時機。于是,我對米豆說:“吃虹鱒魚是個好主意,但明天去不合適,我們可以改天再去。”
“明天是周末啊,時間怎么不合適了?”米豆失望地看著我。“今天下了一場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00多毫米,北部山區平均降雨量達到了150毫米,目前山區正處于突發地質災害藍色預警中,發生災害的可能性很高,此時進山的話,有可能會遭遇突發地質災害,所以明天不能進山里。”我耐心地解釋道。
“我知道下雨天不能進山里玩,那樣很危險。可是,雨已經停了啊,天氣預報也說明天是陰天,沒有雨,去山里玩不是正合適嗎?”米豆挨著我在沙發上坐下,閃著兩只水汪汪的大眼睛,疑惑地說。
“雨天不能進山里玩,你知道這一點我很欣慰。”我把后背從靠著的沙發背上挺直了,認真地看著米豆說:“與降雨有關的災害的類型很多,有些災害一般只在降雨過程中才會發生,而有些災害在降雨過程中和降雨后的一定時間段內,都有可能發生。”
“哦?還有雨后才能發生的災害?媽媽快說說,哪些災害是在雨中發生,哪些災害是在雨中和雨后都有可能發生的?”
“洪水和泥石流這兩種災害一般是在降雨的過程中發生的,崩塌、滑坡以及地面塌陷等突發地質災害在降雨過程中和降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都有很高的發生率。所以,不能雨停了就馬上進山,要等危險時段過去了,進山才安全。”我繼續向她講解。
“那媽媽,雨后多長時間進山才是安全的,你有什么依據嗎?”米豆問道。“當然有的,我根據北京近幾年的突發地質災害的時間段進行了統計——在降雨過程中發生的災害數量占67%,在雨后48小時之內發生的災害數量占比33%。也就是說,雨后48小時之內進山,還是很危險的,所以雨停兩天之后再進山是相對比較安全的。”我回答道。
“那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周末的兩天都不能去懷柔吃虹鱒魚了?”米豆心有不甘地問,“那我們出京,去壩上草原玩,應該可以吧?”
“也不行啊,小姑娘,去壩上草原有很長一段路,是在北京北部山里穿行的,雨季山里公路可是突發地質災害的高危區域呀。”我語重心長地說道,“在北京市的突發地質災害中,80%以上都發生在公路。雨中和雨后兩天內,最好都不要在山路開車。”
“有那么危險嗎,我們開車時小心點,遇到危險的路段,快速通過不就行了嗎?”米豆堅持著自己的觀點。“這種災害之所以叫作突發地質災害,就是因為它有一個特點是隱蔽性非常高。即使你專門去調查還不一定能看到它呢,僅僅只是路過的話,就更不可能提前看見它了。”我嚴肅地說,“等到你真正能看見它時,大概率是石頭正在往下掉的時候,那時你想要躲避,就已經來不及了。我們能真正實現避險的有效方法,就是遠離它,而不是懷著僥幸心理去穿過它,懂嗎?”我看米豆還是心有不甘,就從網上找了幾個關于公路上行駛的車輛被山體崩塌砸中乃至埋沒的視頻給她看。
米豆看得目瞪口呆,“媽媽,看得我汗毛都豎起來了,這種情況要是遇到了,真的避無可避!我們這個周末還是干點別的吧,等安全了,我們再去吃虹鱒魚、去壩上草原玩吧。”
“是啊,這就對啦。周末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啊,比如去博物館看看展覽,這樣既安全又涼快,何樂而不為呢?”說完了,我們兩人相視,會意一笑,開始商量明天去哪個博物館了。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