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消耗140億噸混凝土,生產這些“建筑骨骼”需42億噸水泥,而水泥燒制過程貢獻了全球約8%的碳排放。在“雙碳”目標下,建筑行業如何擺脫對傳統水泥的依賴?近日發表于《Engineering》的研究指出,堿激發材料(一種利用工業廢料制備的新型膠凝材料)或成為重要解決方案,但標準化、成本控制仍是待解難題。
水泥:建筑脫碳的“老大難”
混凝土是人類使用量僅次于水的物質,而水泥作為其核心成分,生產過程堪稱“碳排放大戶”——每燒制1噸水泥,約釋放0.8噸二氧化碳。盡管單噸混凝土的碳排放低于鋼鐵、塑料等材料,但140億噸的年產量使其成為全球減排的“硬骨頭”。
“哪怕單噸水泥碳排放降低10%,全球年減排量就相當于數千萬輛汽車的尾氣。”研究指出,建筑脫碳需“工具箱式”方案,包括水泥工藝改良、混凝土配方優化、結構設計創新等。而堿激發材料作為其中的重要選項,正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應用。
堿激發材料:工業廢料如何“變身”建筑膠?
堿激發材料的原理并不復雜:將礦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料(主要成分為鋁硅酸鹽)與堿溶液混合,通過“溶解-重組-沉淀”反應,形成能黏結砂石的膠凝材料,全程無需高溫燒制。形象地說,這相當于用“化學膠水”將廢料粉末粘合成堅固的“人造石頭”,碳排放量可比傳統水泥降低30%-70%。
與傳統水泥相比,它更像“靈活的配方師”:可根據廢料種類調整堿溶液比例,甚至摻入少量水泥形成“混合膠凝材料”,解決早期強度不足問題。目前,這類材料已在多國實現規模化應用:英國發布全球首個堿激發混凝土性能標準(BSI PAS 8820),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將其用于公路鋪路,我國同濟大學團隊也在探索利用本地工業廢料制備高性能配方。
從實驗室到工地:三大挑戰待突破
盡管前景廣闊,堿激發材料仍需跨越“商業化鴻溝”。首先是性能驗證難題:傳統水泥的耐久性測試(如碳化、抗氯離子滲透)對堿激發材料并不適用。例如,自然環境下其碳化 resistance 與傳統混合水泥相當,但加速測試結果卻顯示“脆弱”,這讓工程師難以評估其長期性能。
其次是成本與供應鏈問題。當礦渣、粉煤灰從“工業廢料”變成“搶手原料”,價格可能上漲,甚至需分攤原生產過程的碳排放。例如,高爐礦渣在部分地區已從免費廢料變為每噸售價超百元的商品,削弱了成本優勢。
最后是標準化滯后。不同廢料成分差異大,堿激發材料需“一料一配方”,難以像傳統水泥那樣制定統一生產標準。研究建議采用“性能導向”規范,即只規定材料需達到的強度、耐久性等指標,而非具體成分,這一思路已在英國標準中實踐。
未來:不是“替代”而是“多元共治”
研究強調,堿激發材料并非水泥的“完美替代者”,而是脫碳工具箱中的重要一員。未來建筑材料體系需“多元共治”:結合低碳水泥、再生骨料、3D打印等技術,針對不同場景選擇最優方案。例如,低風險的人行道地磚可優先使用堿激發材料,而高層建筑承重結構仍需依賴成熟的高性能混凝土。
“真正的挑戰在于建立從實驗室到工地的信任鏈。”研究指出,需通過長期工程驗證積累數據,同時完善碳排放核算機制,讓“綠色材料”在成本競爭中獲得公平地位。隨著全球首條萬噸級堿激發材料生產線在歐洲投產,這場“建筑材料的低碳革命”已悄然啟動。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