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 軍 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楊嘉媛 云南省精神病醫院
審核:黃 敏 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消化道腫瘤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40%。值得慶幸的是,隨著醫學的進步,早期診斷和根治性手術已經能夠顯著提高治愈率。但您知道嗎?在對抗腫瘤的過程中,中醫中藥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與西醫治療形成優勢互補。
**1.**術前調理:為手術保駕護航
圖1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臨床觀察發現,許多消化道腫瘤患者就診時往往已經出現明顯的體質虛弱癥狀。這些患者常表現為面色萎黃、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體重下降等。從中醫理論來看,這種情況屬于“本虛標實”。“本虛”是指患者脾腎功能不足,氣血虧虛;“標實”則表現為局部的濕熱瘀毒等病理產物積聚。針對這種情況,中醫會采用個體化的調理方案,辨證論治,通過健脾益氣、補腎扶正等方法,采用口服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為基礎方)、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參苓白術散等經典湯劑進行調理,這些方劑經過千百年的臨床驗證,具有確切的健脾益氣、扶正固本之效,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體質,使其元氣得以恢復,增強手術耐受性,為后續治療打下良好基礎。
**2.**術后恢復:促進術后快速康復
圖2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手術是治療消化道腫瘤的首選方式,但術后患者常出現各種不適癥狀。據統計,約60%的消化道腫瘤術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障礙,表現為腹脹、早飽、食欲減退、排便異常等。中醫理論認為,手術祛邪,亦可傷正;即手術在切除病灶的同時也會影響身體的氣血運行。此時,給予患者中藥輔助調理,如升陽益胃湯(由李東垣創制的經典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黃芪、人參、白術、陳皮等)等方劑,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改善術后不適癥狀、明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增強患者體質。
**3.**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提高治療耐受性
消化道腫瘤術后患者通常需要進行放化療,但眾所周知,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放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脫發、肝腎功能損傷及骨髓抑制等。中醫中藥在減輕這些不良反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針對不同癥狀,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案。例如,口服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可增強紫杉醇對消化道腫瘤的化療效果,提升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加味小柴胡湯通過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化療引起的肝腎損傷;百令膠囊(冬蟲夏草制劑)可減輕化療藥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模式,既保證了治療效果,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4.長期調理:預防復發轉移
圖3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腫瘤治療后的復發轉移是影響長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中醫認為,消化道腫瘤多由外感六淫不正之氣,內傷七情,或正氣不足,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障礙,經絡阻塞,氣血運行失常,氣滯血瘀、濕聚、痰飲、邪毒等因素所致,因此,特別強調治療后的整體調理。中醫防復發轉移的策略主要包括:
**√扶正固本:**通過益氣養血、健脾補腎等方法,重建機體免疫監控功能。
**√祛邪解毒:**運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方法,改善體內環境。
√情志調理:通過疏肝解郁等方法,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生活方式指導:**包括飲食調養、運動養生等方面。
在給藥方式上,中醫采用多元化治療,包括內服、外治、針灸、氣功等多種方法,進行整體調節,對預防腫瘤復發轉移具有獨特優勢。特別是對于完成根治手術的患者,中醫調理能幫助重建機體平衡,降低復發風險。
腫瘤的治療是個綜合治療和長期治療的過程。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道腫瘤,就像給**“抗癌戰爭”**配備了兩支精銳部隊。西醫擅長精準打擊,中醫善于整體調理,兩者優勢互補,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患者切勿自行用藥。建議到正規醫院的中西醫結合科或腫瘤科就診,由專業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同時,保持樂觀心態、合理膳食、適度運動也是戰勝腫瘤的重要因素。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