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吻
俗話說:"春食野,夏吃苦"。踏青挖野菜是很多人春天必備的活動之一。馬齒莧、魚腥草、芝麻菜、野蔥等都是深受歡迎的野菜。然而在眾多野菜中,潛藏著一種看上去人畜無害,卻劇毒無比的植物。最近,就有人不小心中招。
今天我們來聊聊斷腸草。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植物?斷腸草真的能讓人“肝腸寸斷”嗎?春天踏青采摘野菜時,我們還要注意哪些”喬裝“的毒植物?
斷腸草這個名字相信大家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聽見。斷腸草并非嚴格的植物學名稱,也并不是一種植物,而是古人對能引起劇烈消化道反應的劇毒植物的統稱。
在中國的不同地區,有近40種植物被稱為斷腸草。像八角科的野八角,罌粟科的白屈菜、橢果綠絨蒿,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烏頭、衛矛科的雷公藤等等都是古人口中的“斷腸草”。
在這個“斷腸草家”中,紫堇科勢力最大,有約超過 21 種。不過,最毒的要屬馬錢科鉤吻屬的鉤吻。它因毒性最強,誤食中毒事件頻發,被列為我國十大毒草之首,狼毒草、山砒霜、水莽草等都是它的別名。
鉤吻是多年生常綠木質藤本植物,一般長在半陰、潮濕的林下或山坡灌木叢中,在南方較為常見,尤其是廣東、廣西、云南、福建等地區。4–8月是鉤吻的生長旺盛期。這也是為什么誤食中毒事件一般都出現在這個時間段。
誤食鉤吻的中毒事件之所以頻頻發生,主要是鉤吻長得和它名字太不匹配了,一點都不兇狠。外觀長得像金銀花,根系長得像五指毛桃。最近中招的民眾,就是因為吃了長得像五指毛桃的鉤吻。
和有緩解咽喉腫痛,消炎殺菌,顯著改善氣管炎等功效的金銀花和五指毛桃不同的是,鉤吻全身上下都含吲哚類生物堿。這是一類含吲哚環(Indole)結構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很多植物、動物和真菌都含有或能分泌這種化合物。比如馬錢子含有的士的寧(strychnine)和馬錢子堿(brucine);麥角菌產生的麥角胺(ergotamine)和麥角新堿(ergometrine)。
吲哚類生物堿的毒性非常大。它的結構類似神經遞質(如血清素、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很容易進入神經系統。比如致幻劑LSD(麥角二乙酰胺)與內源性神經遞質(5-羥色胺)高度相似,可激活血清素受體(5-HT?A受體),引發幻覺。它還有靶點特異性與高親和力的特點,能精準、有力地打擊目標。比如鉤吻中含有的鉤吻素甲,就能精準地打擊腦干GABA能神經元,阻斷呼吸中樞。此外,很多天然吲哚類生物堿,代謝非常穩定,在體內代謝緩慢,毒性作用持久。
目前從鉤吻全株分離出了 140多種吲哚類生物堿,包括鉤吻素子(koumine)、鉤吻素甲(gelsemine)、鉤吻素乙(gelsedine)等。
一般情況下,誤食鉤吻后,早期(30分鐘—2小時)會出現口腔灼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視力模糊等癥狀。進展期(4—8小時)則會出現肌肉松弛、吞咽困難、呼吸淺慢、心律失常等癥狀。
雖然名為斷腸草,但其實鉤吻致死原因是鉤吻堿(Gelsemine)等生物堿麻痹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窒息。之所以會被古人取名為“斷腸草”,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鉤吻堿會導致控制胃腸、心跳、呼吸等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異常增強,使腸道發生痙攣性劇烈收縮,引起劇烈腹痛、嘔吐和腹瀉。
需要注意的是,鉤吻全株上下嫩葉和根最毒。7片新鮮嫩葉或2-3克就足以致死。因此大家在采摘金銀花或五指毛桃時一定要注意鑒別。
鉤吻花一般黃色帶紅斑,呈漏斗狀;金銀花則是白色轉黃,呈唇形。
鉤吻主根一般很粗壯,斷面無紋;五指毛桃的根皮具環紋,斷面放射狀。
如果不幸誤食,一定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并攜帶植物樣本就醫,以便醫生確定毒源。若沒法立即就醫,應先催吐,然后盡快前往醫院。這是目前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下面三種行為一定不要做:
1、等到出現癥狀才就醫。
2、擅自服藥或使用民間偏方。
3、給已經昏迷的患者喂水或催吐
除了斷腸草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毒植物,“打扮”成可以吃的模樣。比如毒芹和水芹、葉芹菜很像。前者吃了會出現痙攣、心跳加速等癥狀;有毒的野芋頭經常會和野姜、芋苗弄混。前者吃了會有灼痛感,喉嚨腫脹、呼吸困難。烏蕨、山慈菇、夾竹桃、商陸等毒植物也經常被當成野菜。
為了避免誤食有毒植物,采摘野菜時遵守”5 不原則“,可以很大程度規避一些安全風險。
1、不認識的植物不采;
2、長得像但不確定的植物不采;
3、有異味或無香味的植物不采;
4、白色乳汁植物不采;
5、采摘后變色或留汁的植物不采;
有人可能就說,前三條好理解。 第四條和第五條是什么意思?有些可食用的蔬菜也會分必白色乳汁啊。
白色乳汁是植物的一種自我防御機制,常含有毒性強的生物堿或刺激性物質。很多天南星科、夾竹桃科、菊科中的有毒植物都具有白色乳汁,尤其常見于莖葉斷裂后。斷腸草、夾竹桃、商陸都斷莖流白汁,毒性極強。
采后變黑或發紫,可能是含有皂苷、甙類、氧化物質,不適宜食用;有些植物會采后“氧化變色”,伴隨毒素釋放或活化;流汁可能是生物堿、刺激性樹脂或粘液,很可能引發腸胃刺激或過敏反應。
當然,這并不是絕對,有一些植物符合 4、5 中提到的特征但是無毒。比如蒲公英、無花果、莧菜等等。但——大部分這類植物確實存在較高的毒性風險,所以在野外采摘時,作為通用“避險原則”來說,建議不要采。
說了這么多是不是覺得采野菜也是門技術活。
的確。植物不能像動物一樣跑,啃食的壓力非常大,所以進化出了各種毒素(比如生物堿、強心苷、草酸鈣針晶)來讓自己“難吃”甚至“致命”,保護自己的生存策略,沒經驗,貿然采摘野菜,很容易中招。
即便是可食用的野菜也有健康風險,比如香椿含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畫面補充信息:存放時間長的香椿亞硝酸鹽含量會顯著增加,大量食用可能有風險,剛采摘的嫩芽亞硝酸鹽含量較低,適量吃是安全的)
蕨菜含原蕨苷,也有致癌風險。原蕨苷是一種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2B類致癌物的物質,可能對人類有致癌風險,但目前證據還不夠充分,焯水、浸泡后適量食用也是可以的。
馬齒莧、苜蓿草酸高,一次性大量食用可能有導致結石的風險。不過煮沸焯水處理后,草酸明顯降低,是可以適量食用的。
所以,雖然俗話說春天吃野菜,但也不建議“小白”輕易嘗試。雖然有些野菜在某些微量元素上比一些常規家菜高,但是不要誤選誤食,應該科學選擇野菜種類,并且正確處理后再適量食用。不過,從長遠來說,人工選擇、培育出來的家菜,才是營養和安全上最均衡的選擇。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邢煥秋 科普作者
審核:張娜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副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