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來臨,雨水增多,一種由伊蚊傳播的急性病毒傳染病——登革熱也進入高發季。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登革熱報告病例激增至580萬,病死率約1%。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和美洲熱帶國家是重災區,我國南方多地也面臨輸入與本地傳播風險。登革熱病毒有4種血清型,感染一種型別康復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別,且后續感染更易發展為重癥。早期識別登革熱,特別是其可能發展為重癥的危險信號至關重要。它并非普通“感冒發燒”,忽視其預警信號可能錯過最佳治療窗口期,導致嚴重出血、休克甚至器官衰竭。了解這些身體發出的5個“紅色預警”,就是為自己和家人爭取寶貴的應對時間。
1. 突發高熱(39-40°C):“燒”得蹊蹺要警惕
登革熱最典型的首發癥狀就是毫無征兆的突發高燒,體溫常在24小時內飆升至39-40°C,持續2-7天。
關鍵區別點:這種高燒往往不像流感那樣伴有明顯的寒戰,怕冷發抖?;颊呖赡芨械筋伱娉奔t、眼結膜充血,眼白發紅,仿佛“醉酒貌”。
為何危險:持續高熱本身就會加速身體消耗,增加脫水風險,也是病毒在體內大量復制的表現。高熱是身體拉響的第一聲警報,提示需要立即就醫明確病因。
2. 劇烈疼痛:“痛”徹心扉別硬扛
登革熱常引發劇烈的全身性疼痛,被形象地稱為“斷骨熱”。
疼痛特點:頭痛尤其是前額或眼窩后、肌肉痛背部和四肢酸痛、關節痛全身大小關節是典型“三痛”。這種疼痛往往非常劇烈,甚至影響日?;顒印?/p>
為何危險:劇烈疼痛不僅是病毒血癥的表現,也可能是炎癥反應加劇、毛細血管通透性開始增加的信號。嚴重的頭痛還需警惕腦部并發癥如腦炎的可能。
3. 皮疹:“紅疹”顯現需留心
發熱第3-6天,或熱退前后,皮膚可能出現特征性變化。
皮疹特征:多為充血性皮疹按壓變白或點狀出血疹針尖樣小紅點,按壓不退色。常先出現在四肢,后可蔓延至軀干。部分患者會感覺瘙癢。
為何危險:皮疹的出現,尤其是點狀出血疹,是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減少導致輕微出血的直接證據,是疾病可能進展的重要臨床標志。
4. 異常出血:“見紅”就是危險信號
這是登革熱可能進展為重癥的最關鍵預警信號之一。
表現多樣:輕則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非皮疹按壓處出現的青紫、牙齦出血刷牙時明顯、鼻出血。女性可能出現非經期陰道出血或月經量異常增多。重則可能有嘔血咖啡渣樣物或鮮血、黑便柏油樣便、血尿。
為何危險:出血體征直接反映血小板數量顯著下降和/或凝血功能異常,是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征的典型特征,提示血管損傷嚴重,隨時可能發生大出血或休克。
5. 持續嘔吐/劇烈腹痛 煩躁不安:“胃腸鬧”與“情緒躁”
頻繁嘔吐尤其無法進食進水、持續且劇烈的腹痛,是重要的腹部預警信號。
煩躁不安、精神萎靡:特別是兒童,出現異常哭鬧、煩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嗜睡、意識模糊,是循環系統可能受累血漿滲漏導致休克前期的重要神經系統表現。
為何危險:持續嘔吐和腹痛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或血漿滲漏導致腹腔積液。煩躁/萎靡則常是循環血量不足、組織缺氧、甚至休克早期的表現。這個階段通常在發熱的第3-7天被稱為“預警期”,是病情急劇惡化的高風險窗口,必須立即住院治療。
結語:快速行動,守護生命
登革熱絕非小病。識別身體發出的這5大“紅色預警”——突發高熱、劇烈疼痛、異常皮疹、出血傾向、持續嘔吐/腹痛 精神煩躁萎靡,是避免悲劇的關鍵。尤其當發熱3-7天后出現任意出血表現如瘀點、鼻衄、牙齦出血、月經量多或持續嘔吐/劇烈腹痛/煩躁不安/精神萎靡時,必須立即前往醫院急診!目前尚無登革熱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密切監測、及時補液防治休克、控制出血和對癥支持為主。預防是根本:清除家中及周邊積水容器蚊蟲孳生地,使用紗窗紗門、蚊帳,外出涂抹有效驅蚊劑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出現可疑癥狀,切勿自行用藥尤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藥物,盡早就醫明確診斷。提高警惕,科學應對,方能安然度夏。
數據支撐來源:
1. 登革熱全球負擔與流行病學:世界衛生組織 (WHO). 登革熱和重癥登革熱 Fact Sheet. (持續更新) & 全球登革熱數據監測報告 (2023)。
2. 登革熱臨床特征與分期:世界衛生組織 (WHO). 《登革熱診斷、治療、預防與控制指南》. 2009年 。
3. 登革熱重癥危險信號(預警癥狀):世界衛生組織 (WHO) 及相關國家衛生部(如新加坡、泰國等)發布的登革熱診療指南。
4. 治療原則與藥物禁忌:WHO指南; CDC指南; 中華醫學會相關臨床共識/指南.
來源: 科普醫衛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