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底,當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在阿聯酋迪拜開幕時,外界并不看好——主辦方主席是國有石油公司CEO,會前更曝出“借氣候談判推進石油交易”的爭議。但12月12日閉幕時,近200個國家達成共識:首次明確將“化石燃料”列為氣候變化的根源,并承諾“公正、有序、公平地轉型能源系統”。這一突破被科學家稱為“遲來的常識”,卻也暴露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深層矛盾。

爭議中達成的“歷史性共識”

“用了28年才說出人人皆知的事實?!彼固垢4髮W地球系統科學教授Rob Jackson的感慨道出了科學界的無奈。自1995年COP首次召開以來,化石燃料與氣候變暖的關聯從未被寫入最終協議。此次突破源于《巴黎協定》下的“全球盤點”機制——這是對2015年以來全球氣候行動的首次官方“期中考試”,要求各國評估是否走在控溫1.5℃的軌道上。

協議文本雖承認需“逐步擺脫化石燃料”,卻未設定具體時間表,僅強調“各國根據自身情況自主決定”。這讓小島嶼國家聯盟代表Anne Rasmussen在閉幕發言中獲得全場起立鼓掌:“我們引用科學,卻在協議中無視科學的要求?!笔聦嵣?,歐盟曾提議2050年淘汰“未減排”化石燃料(即未配套碳捕捉技術的使用),但因部分產油國反對未能寫入。

從“承認問題”到“解決問題”:承諾與現實的差距

盡管缺乏強制時間表,大會仍取得兩項實質性進展:130國聯合承諾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量提升至至少1.1萬吉瓦(GW),較當前水平翻三倍——這恰好匹配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提出的控溫1.5℃所需目標。此外,50家占全球近一半產量的油氣企業承諾2030年將甲烷排放降至“近零”。

但這些承諾的可信度存疑。以甲烷為例,它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4倍,但在大氣中僅存活約10年,被視為“快速控溫捷徑”。然而Jackson指出,企業連自身排放量的測量標準都與科學界存在分歧,且美國目前天然氣消費增速遠超可再生能源,“所謂減排更像是用天然氣替代煤炭,而非真正轉向清潔能源”。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更直言:“甲烷承諾不能成為‘漂綠’的煙幕彈。”

資金與行動:小島嶼國家的焦慮與企業的“綠色承諾”

另一個焦點是“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落地。該基金旨在補償受氣候災害重創的國家,此次籌得6.61億美元,但與每年數千億美元的實際損失相比,只是“杯水車薪”。歷史排放大國中,英國僅出資5060萬美元,美國1750萬美元,遠低于發展中國家預期。

與此同時,適應氣候變化的“全球目標框架”首次出臺,要求各國2030年前評估氣候風險、制定應對計劃。但波恩大學發展地理學教授Lisa Schipper指出,框架“模糊且缺乏實質內容”,關鍵的資金來源問題僅被一筆帶過——這讓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小島嶼國家尤為焦慮。

下一步:2023年創紀錄高溫敲響警鐘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已達工業化前水平的1.45℃,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4年可能更高。全球碳計劃(GCP)警告,按當前排放趨勢,未來7年全球升溫突破1.5℃的概率達50%,“沖向2℃將是大概率事件”。

2024年COP29將移師阿塞拜疆,其主席同樣來自油氣行業。科學家呼吁,真正的變革需企業停止勘探新油氣田,“否則一切協議都只是表面文章”。正如Jackson所言:“每升溫0.1℃都至關重要,我們沒有時間再浪費。”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