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湖南一名女子強行親吻1歲多男童,當晚孩子高熱、四肢起滿紅包,后被確診為水痘。男童母親稱女子孩子患水痘未滿一周,要求道歉未果后報警,警方已介入。

該事件引發熱議,網友痛斥女子“明知可能帶毒仍接觸孩童”的做法,也有人質疑“當天就發病”是否真的由親吻傳染。知名醫學博主“白衣山貓”指出,女子行為雖不文明,但孩子當天發病與水痘潛伏期(平均2周)不符,武漢市第三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齊倩也證實“當天接觸即傳染”不符合水痘流行規律。

水痘——這個讓無數孩子“突然消失”在教室的“紅豆病”,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從何而來?為何偏愛兒童?民間“把水痘傳給別人,自己就能快點好”的說法,是真是假?今天,讓我們用科學的眼光,重新認識這位看似熟悉卻常被誤解的“老朋友”。

隱形的“痘”客

水痘究竟是什么?

從醫學上講,水痘(Varicella)并非一種簡單的皮膚問題,而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首次感染人體后引起的急性、高傳染性呼吸道傳染病。這個病毒非常“狡猾”,屬于人類皰疹病毒家族的一員,一旦感染,它就會在你體內“安家落戶”,終身潛伏。

水痘病毒的傳播能力極強,堪稱“社交達人”。它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在人群中擴散:其一是空氣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會產生帶有病毒的飛沫,被周圍的人吸入后即可造成感染。

其二則是接觸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皮膚上皰疹的液體,或是接觸被病毒污染的衣物、玩具等物品,也同樣面臨被感染的風險。正是因為這種高效的傳播方式,水痘極易在幼兒園、學校等兒童聚集的場所引發暴發流行。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一次感染,終身潛伏。當你從水痘中痊愈后,病毒并未被免疫系統完全清除,而是會悄悄“撤退”,沿著感覺神經末梢“遷徙”到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里“休眠”。在未來的歲月里,當你的身體遭遇免疫力下降的時刻,比如年齡增長、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或患上其他疾病時,這些潛伏的病毒就可能被再次“激活”。

不過,它再次“出山”時,通常不再表現為全身性的水痘,而是以一種更為痛苦的形式——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出現,沿著單側神經分布的區域出現成簇的疼痛性水皰。所以說,水痘和帶狀皰疹其實是同一種病毒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

“紅豆”大軍來襲

水痘的精準打擊與特征

一旦感染了水痘病毒,它并不會立刻發作,而是會先經歷一段10到21天(通常為14-16天)的潛伏期。在這期間,感染者可能毫無癥狀,但病毒已在體內悄悄復制。潛伏期過后,水痘的典型癥狀便開始顯現,其核心特征就是皮膚上分批次出現的標志性皮疹。部分患者,尤其是成人,在出疹前一兩天可能會出現發熱、頭痛、乏力等類似感冒的前驅癥狀。

水痘的皮疹極具辨識度,它通常最先出現在軀干和頭面部,然后逐漸蔓延到四肢。最關鍵的特點在于其“多形性”,即在同一時間、同一塊皮膚上,可以看到不同發展階段的皮疹同時存在。皮疹的演變過程很有特點:最初是紅色的小斑點(斑疹),幾小時內迅速發展為凸起的丘疹,而后頂部出現充滿透明液體的水皰(皰疹),其皰壁薄,周圍有紅暈,形狀酷似“玫瑰花瓣上的露珠” 。最終,皰疹液變渾濁并迅速干燥、結痂。由于皮疹是分批出現的,舊的皮疹正在結痂,新的皮疹又在不斷冒出,整個過程伴隨著難以忍受的劇烈瘙癢。

雖然水痘最主要的攻擊目標是10歲以下的兒童,但在他們身上通常表現為一種自限性的良性疾病。然而,對于某些高危人群,水痘可能引發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從未患過水痘的成年人感染后,癥狀往往更重,且更容易出現水痘肺炎等并發癥。對于孕婦而言,孕早期感染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孕晚期感染則可能傳染給新生兒,導致嚴重后果。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癌癥化療患者或HIV感染者,一旦感染水痘,病毒可能全身播散,引發腦炎、肝炎等致命并發癥。

科學迎戰

不做“痘”主

面對水痘,恐慌和偏方都不可取,科學的預防和應對才是王道。目前,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水痘最經濟、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免疫規劃普遍建議兒童常規接種兩劑次水痘疫苗,第一劑次通常在12-18月齡接種,第二劑次則在4-6歲時完成。接種兩劑疫苗后,預防嚴重疾病的效果可達95%以上,即使發生“突破性感染”,癥狀也通常非常輕微。

如果不幸感染了水痘,對于健康的兒童,治療的重點是對癥支持和預防并發癥。首先,隔離至關重要,患者需要居家隔離,直至所有皰疹完全結痂,以防傳染他人。在護理上,應盡力安撫患者,避免抓撓皮疹,可以勤剪指甲,或給幼兒戴上小手套,因為抓破皰疹不僅容易留疤,更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

在與水痘“斗爭”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警惕那些流傳甚廣的民間謠言。

謠言一:把水痘傳給別人,自己的病就能快點好。

科學真相:這是徹頭徹尾的謠言,毫無科學依據!一個人的病程長短和恢復速度,完全取決于其自身的免疫系統與病毒的“戰斗”結果。將病毒傳染給他人,對自己的康復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是一種極不負責任、可能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尤其是可能危及孕婦、免疫缺陷者等脆弱群體的生命健康。

謠言二:出痘要“發”透,捂汗能排毒。

科學真相:水痘是病毒感染,不是所謂的“體內毒素”,皮疹的多少反映的是病毒復制水平和個體免疫反應強度。過度捂汗會導致體溫升高,皮膚潮濕,不僅加劇瘙癢感,也為細菌滋生創造了條件,增加了繼發感染的風險。正確的做法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維持皮膚的清潔和干爽。

謠言三:水痘不能洗澡,會“著涼”加重病情。

科學真相:保持皮膚清潔對于預防水痘繼發細菌感染至關重要。在不發燒、精神狀態好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用溫水淋浴。洗澡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搓破水皰,洗后用柔軟的毛巾輕輕蘸干。適當的溫水浴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瘙癢,讓患者感覺更舒適。

水痘,這位童年不期而遇的“痘客”,在現代醫學的光輝下早已不再神秘。它由病毒引起,通過科學的疫苗可以高效預防;即便感染,通過正確的護理和對癥治療,絕大多數人也能平穩度過。讓我們摒棄那些陳舊而危險的謠言,擁抱科學知識,用理性的態度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來源:中國疾控中心、央廣網、央視網、中國新聞網、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等

編輯:段大衛

來源: 北京科技報